内蒙古乌兰察布佑安寺(巧尔基庙)
佑安寺,又称巧尔基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始建于康熙六年( 1667 年),是由清朝皇帝亲赐匾额、册封活佛的寺庙之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土默特右旗王府(黑城子)东10公里处,清廷拨款修建“佑安寺”。佑安寺摹仿北京金銮殿、雍和宫和青海等地名寺式样建造。它是集汉、蒙、藏三个民族建筑风格于一身的殿阁群。面积广大,建筑宏伟、布局对称合理,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喇嘛庙,佑安寺为绥东第一大庙。
“绰儿济”为佑安寺第一代喇嘛的学位称谓,当地俗称“巧尔基”。他的蒙名叫德尔庆巧尔基。绰儿济是唐古特语,可译为:“经律论兼通者”,意为“法王”,以汉语颇似古唐代三藏大师之号。绰尔济作为喇嘛学位,史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黄教传播到青海地区,受到土默特蒙古俺达汗的尊奉,并尊格鲁派(西藏黄帽派简称黄教)领袖索南嘉错为三世达赖喇嘛。为达到“政教合一”,更进一步统治人民的目的。俺达汗和索南嘉错对照蒙古封建阶层,共同规定了各级僧徒的政治地位:绰尔济等于洪台吉;喇木札木巴、噶卜楚等于台吉,格隆等于太师和宰桑等等。绰尔济喇嘛在蒙古中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可汗。
佑安寺建筑
佑安寺分东西两个庙宇群,西庙也叫大庙,东庙称小庙,相隔约一里。东庙受大青山喇嘛洞藏传“黄教”的影响,为统一藏式建筑,东庙又称巴格西(蒙语“老师”的意思)庙,因该庙供奉西藏佛教格鲁派(黄帽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达赖·班禅的老师)而得名。东庙群占地不足百亩,建庙宇33间,主殿“迈达尔庙”为两层楼,宗喀巴铜塑像高2.4丈,坐于莲花台上,周身用铸铜片拼集而成,佛重两吨,塞北古城多伦铸造,用驼队运来。整个佛像,高大逼真,金光灿亮。东西壁上挂奉着达赖和班禅的藏画像。
西庙群占地面积有200余亩,庙宇260多间,寺庙选址布局精巧,建筑严谨缜密,文化氛围庄严深邃,蒙古、汉、藏建筑有机地融溶合一。具有象征团结,象征融合的群体建筑。西庙群有主庙叫“都贡庙”为佑安寺的主殿,“都贡”是藏语“讲经堂”的意思,相当汉佛教的法轮殿,是一幢三层楼的建筑,当地人称之为“三节楼”。三层楼总共114间房,底楼平面呈长方形,面阔7间(丈),进深8间(丈),二楼为正方形7间(丈)×7(丈),顶楼为3间(丈)×3间(丈),(其石基高出地面两米,四周石雕廊沿衬托的殿堂雄伟而庄严,相传奠基时供奉有“舍利”(佛骨)及珍宝,从而令许多庙宇大寺黯然失色。就凭“灵气”所在。
殿内有琢磨得十分精致的44根红漆圆柱支撑,有四根直径为2尺的圆柱直通楼顶,整个殿堂宽敞高大。正面供奉着3位佛祖,中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两侧为迦叶(燃灯)佛,弥勒(未来)佛;亦称“迈达尔”佛。殿东西两侧有八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神像。大厅中央为诵经场所,地上铺有藏毡和地毯,两排经桌。殿堂挂满经幡、哈达。寺内灯火辉煌,香火浓郁,诵经声朗朗、梆铃声叮咚、肃穆森严。
二楼为藏经楼,藏有北京印刷的金字藏经,译成蒙文108函的《甘珠尔经》等。1、2层是藏式建筑,二楼前檐正中,竖着5尺余高的黄铜大法轮,两边拱围着两只黄铜鹿,金光灿灿,以上等风磨铜铸成,日照之下,金碧辉煌,几十里外即可映入眼帘,这象征“佛转法轮,路路皆通”之意。3层为脊子式庙宇汉筑结构,脊梁上镶嵌着皇室御赠黄绿色琉璃瓦。顶楼檐下,悬挂着清雍正帝御书“佑安寺”额匾,未署年月。该匾木质、蓝底、金边,长约2尺,宽约1·5尺,上面刻有汉文“佑安寺”,满文“依不更何木日吉古拉吉”庙。
大门位于主庙都贡殿正南,正门共5间、为青砖灰瓦建筑。大门朱红色,两丈高的玛尼杆(经幡杆)左右竖立于门前,旁边蹲放着两只大石狮,总体展示着一种法力无边之境界。
进入大门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落,正面是天王庙供奉四大天王;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广日天王、多闻天王。左侧耶乃庙,右侧为东胡拉庙、院中东西建有两个小阁,内置呼日德(铜转轮),在院中紧挨大门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直径1米,高1.6米的大铁香炉,放在天王庙正门前,这里是民众上香拜佛,献布施钱的场所。院中央用板石砌成圆形地面,是举行“查马”的地方,“查马”藏语为“跳步踏”,来源于西藏佛教《金刚驱魔神午》,内函“打鬼”“驱魔”“送鬼”、念“驱魔经”,藏黄教主张僧侣严守戒律,以防僧众犯戒,因而每年要举行两次“查马”活动,农历六月十五日,规模最大。由33名喇嘛头戴各种面具,身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种人,兽,在鼓号声中翩翩起舞,表演驱妖降魔,民俗“跳鬼”,意在消灾去邪,求神祈雨。12月29日,第二次“跳鬼”1天,意为辞旧迎新,祝一年安宁。
都贡庙(俗称独宫庙),前后六七座庙组成内院,据说共有99间半,兑可日若庆庙、德木其格若庆庙、若木楞庙、玛哈嘎拉庙、那木甲若庆庙,古喜格若庆庙,这些藏式建筑的庙,组成了藏传“黄教”活动区,称内院,这里高僧频出,念经活动从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一年诵经8次,念135天,每遇佛学大师讲经,或做大型法事时,正黄旗的13座庙宇,570多名喇嘛来这里听讲诵经,鼎盛期,包括迁徙喇嘛。常有近千名喇嘛,聚会诵经。时遇十月,要举行隆重的“放饭”仪式。东仓里的“满静”大铁锅,就派上用场,口径3米,周长10米多,重2007斤的大铁锅,一锅粥放几斗米,一次吃几头牛的肉粥,大锅饭大家吃,并要诵经祝贺。“满静锅”平时不用,大经节熬茶。寺院内设有多幢蒙古包,邻近专设大喇嘛营子,后营子、庙南营子为流动喇嘛住宿。
西庙又分两个区:即东仓、西仓。三节楼以东为东仓的译畜,泛指庙区;一是“扎仓”,指喇嘛们研修讲经的学习其它知识的场所,泛指学部。根据喇嘛庙的等级、规模不同,相京戏寺庙的内设“扎仓”的数也不同。佑安寺内设1个学部(有部3个学部),即拉木日木扎仓,又称西仓专为蓄提道学部,是学习研究宗喀巴的主要著作。东阁尔揶仓,以称东仓,为时轮数学部。有说巴格西仓还有1个泶部。每仓有1位活佛驻场。
佑安寺历史
明万历30年(公元1602年),索南嘉错的传教代理人栋科尔(又号察罕诺们汗),应察哈尔图门汗邀请,首先来正黄旗之大青山喇嘛洞,传播黄教,绰尔济喇嘛德尔庆得到喇嘛洞圣僧老喇嘛栋科尔的教诲最先,绰尔济喇嘛修得正果最早,于万历年中期,用自已的资财和万家化布施钱,在正黄旗十四苏木“九龙之口”风水宝地主持建造寺庙,即“绰尔济庙”,民俗“巧尔基庙”或称“大庙”。初建时,庙宇较小,以藏传佛教为主。
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将反清失败的察哈尔蒙古部落从辽守义州移迁至张家口、宣化、大同边外,即今乌兰察布盟南部和锡盟南部,并编为察哈尔八旗。康熙35年(公元1696年),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当年夏天,康熙皇帝调集大军出长城,来到察哈尔正黄旗地,为十四苏木的草原风光,威宁海子(今涝利海)的秀丽湖色。及巧尔基庙的朗朗诵经声吸引,曾在此屯兵养息,谋划军机。并感慨万千。他曾说,朱氏明朝近200年内十几次修复长城,“亦不见其安”,而今“建一所庙宇”,则“胜养十万兵”。从此,察哈尔八旗喇嘛教寺庙俱增,喇嘛也相应增加,到民国19年,据察哈尔省统计,寺庙80座,喇嘛7844人,正黄旗寺庙14座,喇嘛579人,台吉庙、打拉基庙就是在这一时期扩建的。
雍正初年,巧尔基庙的扩建初见规模。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巧尔基庙和青海互助县郭隆寺同时修建峻工,并敬清雍正皇帝赐予庙名。当时察哈尔八旗噶尔丹叛军已平息,人民已安居乐业,故御赐名“佑安寺”。佑者,保佑、保护之意,安则平安,寓意为保护一方人民平安。雍正元年,青海互助县郭隆寺僧众参加青海和硕特蒙古族叛乱,次年为清军焚毁,该寺初建于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雍正十年重建,为保佑人们安宁,雍正皇帝改郭隆寺为“佑宁寺”。后人曾为此诗云:“祥云缭绕狼烟尽,干戈化为铙钹声。晨钟暮鼓漠南北,佑安佑宁河西东”。
1934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佑安寺遭到掠夺,民国38年(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又一次遭破坏。佑安寺已是满目疮痍,破败不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佑安寺曾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和县政府多次拨款对寺庙进行修缮。1966年9月,“红卫兵”造反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第一代建庙喇嘛铜棺被砸,尸体被焚烧,整个庙宇神像更是无一幸免。1972年,佑安寺主楼也被拆毁,庙碑被破坏(下落不明),经卷被焚被抢,除供销社所占几间庙宇得以保留外,其余已荡然无存,变成一片废墟。
寺庙信息网 » 内蒙古乌兰察布佑安寺(巧尔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