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即“三武一宗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唐武宗李炎(814-846年),以及后周世宗柴荣(921-958年),由他们发起的灭佛事件,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多数的汉族人,大力推广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佛教,太武帝即位之初也是如此。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字佛狸,鲜卑族人,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北魏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首先灭掉夏国、北燕和北凉,重新统一了北方。然后又打败了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刘宋政权,解除了北方和南方的威胁。经济上,减轻租赋,予民休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文化上,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佛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北魏政权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由于佛教组织膨胀,有些佛教徒甚至走出佛门,反对北魏的统治,使“王法废而不行”,特别是盖吴起义爆发后,太武帝认为佛教僧侣与叛军通谋,企图谋反,这成为其灭佛的最主要原因。另外,虽然当时寺庙和僧侣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但随着寺院经济的持续膨胀和出家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不断减少。因为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僧侣又不用纳税,且信佛出家者不断增多,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因此,志在统一全国的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信奉道教的重臣崔浩的影响下,转变了崇佛的态度,下令灭佛。
太武帝的灭佛,前后共有三次大的举动。第一次是在太延五年(439年)。这一年,太武帝远征凉州,将三万余户凉州居民迁于京师。因凉州居民世信佛教,致使京师沙门大增。于是,太武帝下诏,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沙门悉数罢黜。第二次是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这一年,因沙门妖言惑众,太武帝下诏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第三次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因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起义,太武帝亲率军队前去镇压。当军队经过长安时,在一所寺院中发现了兵器,太武帝怀疑僧侣与叛军通谋,于是下令诛杀寺中僧人。随后,在查抄寺院财产时,又发现酿酒器具和大量财物及藏匿妇女的“淫室”。太武帝得知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诛杀僧人。太武帝灭佛是四次灭佛事件中最为血腥残酷的,不仅坑杀所有僧人,毁坏佛像,而且对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致使“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二、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年在位),字弥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即位后,他首先计杀权臣宇文护,掌握实权。然后三征北齐,致其灭亡,使北周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之后,分五路征伐强大的突厥,最终于途中病逝。虽然没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宏愿,但周武帝进行的统一战争,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周武帝即位之初,北方僧尼人数逾300万,寺院4万余所,由于僧尼享有免税的特权,减少了国家的税收。另外,自北魏至北周,北方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已逐渐汉化,崇尚儒学的周武帝更是以汉族自居,取缔佛教,避免胡族信奉胡教之嫌,确保其华夏正统的形象,成为其灭佛的另一原因。于是,在道士张宾的进言下,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
周武帝的灭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抑佛。天和元年(566年)五月和三年八月,周武帝先后两次召集百官、僧侣、道士等于大殿,亲自为其讲解《礼记》,想利用儒学来改造佛、道二教。天和四年二月,周武帝再次召集众人讨论佛、道教义,此次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佛教方面的,其抑佛意图更加明显。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第三次大讨论儒、释、道问题,定三教次序,“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其抑佛意图公开化。然后便是灭佛,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毁坏、没收寺院,焚毁经像,勒令僧尼还俗。六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下令在北齐旧境内继续禁断佛教,致使许多僧人逃往南方。宣政二年(578年),周武帝死于北征路上,朝政由外戚杨坚(541-604年)把持,他下令允许佛教流行,灭佛运动结束。
周武帝的灭佛是四次灭佛运动中最为积极的一次,大大开拓了国家的税源和兵源,增强了国力,为不久后隋统一全国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但对佛教的打击也是极其沉重的,虽没杀人流血,但大量寺院及其财产被没收,经像被毁,大批僧侣被还俗,佛教失去了发展的经济因素。
三、唐武宗灭佛
唐代,君主们的提倡和玄奘天竺取经后的大力宣讲,佛教再次大为发展。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841-846年在位)即位,在位期间,他知人善任,重用宰相李德裕,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击败回鹘可汗,维护边疆安定;平定刘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在他的努力下,唐朝后期的一些弊政得到改革,国家元气渐渐回复,被称为“会昌中兴”。唐武宗即位之初,僧尼人数近30万,寺院近5万座。日渐壮大的僧侣队伍,逐渐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在朝廷内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参与国家军事机密。还有僧人与权贵交往密切,气焰极为嚣张,作奸犯科,“(出家人)殖货营生,仗亲树党,蓄妻养子”。另外,唐武宗对道教的痴迷,也成为其灭佛的一个原因。于是,在道士赵归真、刘玄靖等人的进言及宰相李德裕的参与下,唐武宗下令灭佛。
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也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先是限佛。会昌二年(842年),武宗下令天下僧尼凡有特长技艺,或有犯罪前科、违戒者,全部勒令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如果僧尼心痛其财产,但情愿还俗者,可不没收其财产,但要成为编户齐民,纳税服役。接着,唐武宗又下令禁止朝廷向寺院布施,同时禁止佛寺接受社会捐献,在经济上开始限佛,限佛也开始转变为灭佛。会昌四年七月,唐武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那些房屋不到200间,没有敕令的全部寺院、兰若、佛堂等,勒令其僧尼全部还俗。同时,拆毁长安城内一些大的佛寺,灭佛运动全面展开。次年,灭佛运动达到高潮。三月,敕令天下寺院不许建置庄园,并勘检寺院、僧尼、奴婢及其财产,勒令僧尼40岁以下者悉数还俗。四月,灭佛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僧尼5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50岁以上、手续不全者,也要全部还俗。武宗逝世后,宣宗即位,下令恢复佛教,灭佛运动结束。因为唐朝是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所以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在四次灭佛运动中对佛教的打击是最沉重的。4个月时间内,共拆除大的寺院1600余所,小的寺院4万多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没收良田数十万顷。另外,还把15万寺院奴婢释收为两税户。佛教经典大量被毁,极盛一时的中华佛家八宗,除禅宗外,也都日薄西山了。
四、后周世宗灭佛
后周世宗柴荣(954-958年在位),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是“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世宗时的佛教,虽经过唐武宗灭佛运动的沉重打击,但在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势力。社会上大量有用之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剃度出家,造成国家人才的流失。周世宗灭佛的原因之一,便是要将佛教徒中这部分有用之人发掘出来,为其所用。另外,一些佛教徒的奢侈生活,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大量浪费,与世宗富国强兵的战略相违背,必然遭到他的反对。
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吸取了前期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理性的措施。显德二年(955年),世宗正式下令灭佛,主要措施如下:第一,禁止私度僧尼,严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废除所有无敕寺院,不允许新建寺院。第二,僧尼中有怀才抱器、年少骁勇者,若想出仕任官、从军报国者,可以申请应试,朝廷量其才而用。第三,革除佛教中的一些旧弊端,对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毁坏身体的做法,一律禁止。而那些用于蛊惑人心的旁门左道、妖幻之术,也一并禁止。第四,没收民间铜器佛像,用以铸钱,克服国家钱荒困难。第五,每年造僧帐两册,将寺院僧尼数目报告中央,僧尼凡帐籍内无名者,均令还俗。显德六年,世宗死于北征途中,赵匡胤(927-976年)夺取政权,建立宋朝,下令恢复佛教,灭佛运动结束。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在推动富国强兵政策实施的同时,也打击了佛教的发展。尽管采取了比较理性的灭佛手段,废寺汰僧的数量(据考证)也只有3000余所、7万余人。但早已元气大伤、经不起折腾的佛教,无可挽回地走上了衰败之路。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是佛教与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产生矛盾的结果。其在加速了国家统一或振兴的同时,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沉重打击了我国佛教。在四次大规模灭佛运动中,寺庙被拆,经像被毁,僧侣或被杀戮,或被还俗,佛教自此走上了衰败之路。其次,加快了佛教本土化的进程。佛教创于印度,其文化背景与民族特性与我国大为不同。佛教初传我国时,只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很难被国人所接受。四次灭佛之后,佛教开始主动与儒、道融合,逐渐承认儒家的纲常伦理,开始向世俗王权低头,并接纳了道教中的相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