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闻喜县后稷庙(吴吕后稷)

作者 : 寺庙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24-12-4 4036 人阅读

闻喜县后稷庙又称吴吕后稷庙,位于山西运城市闻喜县阳隅镇吴吕村,始建于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五十三年(1788)先后修葺。2011年文物部门对水陆殿、戏台等进行了修缮,2014年,对东西配殿、耳殿、角门及控制室进行了复建,2006年5月25日吴吕后稷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运城市闻喜县后稷庙(吴吕后稷)-寺庙信息网

 

后稷庙建筑布局

后稷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进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存有水陆殿和戏台,均为元代遗构。水陆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门墩石上有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题记。戏台与水陆殿相对,砖砌台基高2.5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施圆形通长额枋,平柱向两侧外移,建筑风格尚存元代遗风。水陆殿前竖立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五十五年(1790)所立的重修后稷庙碑刻二通。

 

水陆殿

水陆殿即后稷庙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拱眼绘有团龙、花卉图案。水陆殿建筑面积124.8平方米,原有柱子12根,前、后檐墙内立有檐柱(含角柱)各四根,柱径均为0.45米;东西山墙内立有山檐柱各两根,柱径均为0.34米。后由于梁架变形,在当心间两架四椽栿下分别加立柱子两根。

水陆殿铺作共有11朵,其中前檐柱头铺作4朵,前檐补间铺作3朵,后檐柱头铺作4朵。前檐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单材高为18厘米,足材高为25厘米,材宽11.5厘米。用材接近《营造法式》中七等材的尺寸。后檐柱头铺作为单杪计心造,单材高15厘米,足材高21.5厘米,材宽10.5厘米,用材为八等。

水陆殿砌于山墙内的一榀梁架有山檐柱四根,角柱通过穿插枋与金柱相连接,两根金柱上架设平梁,其上通过蜀柱支撑脊槫。正殿明间的两榀梁架结构相同,每榀梁架只有前后檐柱(不考虑后加的两根柱子),通过铺作承载四椽栿,四椽栿上由驼峰与铺作支撑平梁,平梁上架设脊瓜柱与叉手承载脊槫。梁架的连接方式,为梁栿直接搭在斗拱之上,且梁头未作修饰性处理。承接四椽栿的为替木,头部为蚂蚱头。水陆殿梁架均为草栿,表现出了元代建筑的特征。但梁架角部没有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抹角梁。

 

戏台

戏台坐南朝北,建在砖砌台基上,石条压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戏台上有明清两代重修题记。

 

碑记题记

水陆殿前,存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水陆殿碑》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稷王殿碑记》两通 。水陆殿梁板上,有墨书题记“大元至元元年(1264年)创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水陆殿右门墩题记显示“至元廿九年(1292年)五月”。

 

水陆画

后稷庙曾存有42幅元、明、清水陆画和道教黄箓图,有的高约2.5米、宽约1.5米,有的高约1.5米、宽约0.9米,大多为绢本,少数为纸本,保存完好,画面清晰,内容丰富,采用工笔重彩画法,以朱砂、蓝铜矿、赭石及微量石膏等矿物作颜料,颜色鲜亮如初。这些画作先被闻喜县博物馆收藏,后被借至运城博物馆展示。后稷庙水陆殿及东西配殿里的画作,均为1:1复制而成。

闻喜县后稷庙地址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阳隅镇吴吕村

提示:本站所刊载文章内容、图片及网站素材均来自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应用程序、影音资源、电子书籍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如需添加寺庙或纠错请邮件3463693778@qq.com
寺庙信息网 » 山西运城市闻喜县后稷庙(吴吕后稷)

宝宝取名 今年运程 在线算命 八字测算

马上测算 祈福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