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交城县竖石佛寺(石佛寺)
交城县竖石佛寺又名石佛寺,位于山西吕梁市交城县岭底乡竖石佛村南约500米路西南山坡,竖石佛摩崖造像始建于北齐至唐代之间,竖石佛寺正殿建筑重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末毁于兵燹。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0年)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大修,解放战争时期拆毁,今存造像龛70龛,造像136身,摩崖造像塔1处。造像均为高浮雕。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造像一百余尊,2019年10月7日竖石佛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竖石佛寺
寺院地基以石块堆砌,寺前残存有六根地基柱。地基柱上垒砌砖石,背砌圆券形石墙,原有形制应为石砌券洞。最北侧砖墙上开有圆券型门洞,似为寺前驻锡之所。中间两道地基柱之间预留通道,直通竖石佛寺二进院门。院门进深1.92米、宽0.83米,南北两侧残留抱鼓形门枕石各一。其后为南北廊道,各有两级台阶,南侧廊道有一座四角形石灯台。廊道后为正殿三间,歇山顶,残存4个柱础,进深2.9米、面阔9.1米;正殿基座设置较高,与竖石佛摩崖造像第二层平齐,明间下方开桥形门洞,高1.85米,直通殿内;南北梢间各有台阶可登正殿基座。北侧梢间有石碑两通:《重建石佛寺记》碑,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吉时立石,内容为重建大兴石佛寺金妆圣像圆满碑记,碑阳为功德紏首,碑阴为助缘人,姓名从略;《重修数十佛寺记》,清康熙五十四年(1695年)三月吉日立石。南侧梢间有石碑一通:无碑额,内容为重修竖石佛寺碑记,清道光七年(1827年)榴月谷旦立石。正殿后为竖石佛摩崖造像,青砖铺地,背砌石墙与南北梢间相连。其寺庙结构完整,布局清晰,是标准的石窟寺建制。
竖石佛摩崖造像
石窟刻于一块独立的大石上,石坐西朝东,邻村最近。石高约7.48米、底部宽约8.94米、厚约2.7米,立面面积约66.8平方米。巨石顶部南北两侧为人工开凿的阶梯状平面,自下而上共有两层。北侧情况与南侧相似,两侧阶梯状平面应为搭载木构横梁之处。巨石顶部共有四处方形凹槽,南北第一层阶梯平面各一处;巨石背面两处,两槽相距3.3米。存造像龛70龛,造像136身,摩崖造像塔1处。造像均为高浮雕。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造像一百余尊。
石窟按照时代顺序依次展开,每个石窟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规模。佛龛内几乎都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竖石佛摩崖造像基于龛形、造像特点及摩崖造像塔等,
开凿年代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北齐至初唐时期;第二期为中晚唐至五代时期。
第一期龛形多为圆拱形龛。SSF-18、SSF-21、SSF-24三龛为圆拱尖楣龛,SSF-21上有梁尾。龛较浅,顶略弧。龛形方面,在山西地区,圆拱尖楣龛在云冈一期出现以后即成为北朝窟龛中的常式,东魏、北齐至隋唐时期均有流行。其区别主要在于龛楣、龛梁、龛尾三部分的细节处理。造像特征方面,SSF-18、SSF-21、SSF-24三龛中的主尊造像皆素面低平肉髻;面相较清瘦,五官紧凑,下颌较尖,双耳紧贴面颊;颈细长,双肩下削;身体扁平,修长,身形硬直,双腿部分斜倾;多结禅定印。着双领下垂式佛衣,佛衣下摆较短,仅覆盖住腿部。此种形象的造像多流行于北周至隋,并延续至初唐。
第二期为中晚唐时期,以SSF-47、SSF-52、SSF-67、SSF-68为主体,兼其他小龛。龛形方面,SSF-47、SSF-52、SSF-67、SSF-68等四龛由于体量较大,因此在龛楣及龛尾的装饰上较为复杂,借鉴了前期梁尾作涡状翻卷,龛楣装饰有忍冬纹的特点。但所有小龛均为圆拱形龛,延续了中晚唐时期的风格。造像特征方面,主尊造像皆素面低肉髻,面相丰圆,两腮微鼓,肢体丰满,肩宽胸厚,但身体比例并不协调,稍显呆滞。圆拱尖楣龛由于空间较大,因而在造像处理上更加细致繁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主尊衣纹呈同心圆状下垂,胁侍菩萨项戴璎珞,同时帔帛横膝一道径垂体侧。此种形象的造像多流行于中晚唐时期。
交城县竖石佛寺地址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岭底乡竖石佛村南约500米路西南山坡
寺庙信息网 » 山西吕梁市交城县竖石佛寺(石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