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市陵川县崇安寺
陵川县崇安寺位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龙岗上,始建年代久远无从考究,唐初名为“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赐额“崇安寺”,取崇高安宁之意,宋庆历六年(1046)创建山门,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再次维修。现存西插花楼为元代风格,余皆明清建筑,不过寺内仍保留了部分早期遗物,如隋唐时期的石佛像、宋代铁钟和青石门框。崇安寺历史上曾被称为陵川十大佛寺之首,在当地的宗教影响力极高,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于崇安寺置僧会司,2006年5月崇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川县崇安寺建筑布局
崇安寺坐北朝南,现存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石佛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廊房、西插花楼、影壁等建筑。
山门
山门又称古陵楼,因后赵皇帝石勒的疑冢而得名,“古陵”即指石勒墓。山门是崇安寺内等级最高的建筑,楼高两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三重檐歇山顶,琉璃脊饰。梁架结构为七架梁通搭前后通檐用二柱,周插廊。一层廊柱柱头斗栱为三踩单翘,出耍头,耍头后尾插入墙体。平座层斗栱为五踩,重栱计心造,承托过梁及上层构造。檐部斗栱内外均为五踩,重栱计心造,出耍头后承托七架梁及檐檩节点。一、二层均周设围廊,可登楼远眺,堪称明代楼阁式建筑珍品。山门创建于宋代,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维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不过仍保留了宋嘉祐辛丑年(1061)设置的青石门框及石狮。山门是崇安寺最壮观的建筑,也是陵川境内体量最大的楼阁式建筑。
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山门东西两侧,以烘托山门的气势,形成更加壮丽的立面形式。钟鼓楼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创建之初,鼓楼规模较钟楼要小,约四年后扩建鼓楼,规模形制与钟楼完全一致。钟鼓楼建筑造型精美,形制一致,平面呈方形,下层为砖砌高台,上层为重檐歇山殿阁,二层四周施插廊各三间。钟楼一层现存铁钟一口,铸造于宋崇宁元年(1102 年),高约2米,口径1.62 米,上铸文字和方格纹,是国内罕见的宋代大铁钟。
过殿
过殿坐落于高大的台明之上,前置月台,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建筑,单檐歇山顶。过殿初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大修,现有建筑主要结构为明清时期构件。(过殿梁架彩画、栱眼壁壁画为1980年代维修时所画)
西插花楼
西插花楼实为藏经阁,是一座具有元代风格的楼阁式建筑,因翼角高高翘起,与状元所戴的插花官帽相似,故俗称插花楼。根据山门青石门框题记记载,北宋嘉佑辛丑年即设有藏经阁,明清时期均有修缮。西插花楼平面为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三重檐歇山顶,二层用平座斗栱支出回廊。西插花楼的梁架多采用天然弯木,梁栿搭接比较自然随意等做法,表现出元代建筑特点。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建筑,前置月台,单檐悬山顶。前檐斗栱五踩双翘,翘为假昂形,昂嘴、耍头雕刻华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重修,建筑主体结构为清代构件。前檐石柱上雕刻两幅颇具禅意的楹联,一为“白云缭绕度苍松总是千般幻影,明月婆娑辉宝座传来一盏孤灯”,一为“一念自能归正觉,万方谁得见如来”。
石佛殿
石佛殿位于中轴线最北端,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设佛龛一座,佛龛下部为砖砌基座。中部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石刻,为隋唐时期遗物,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两侧菩萨服饰线条流畅,身形微曲,面部饱满。佛龛上部为砖雕匾额“开甘露门”。
陵川县崇安寺地址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龙岗
寺庙信息网 » 山西晋城市陵川县崇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