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金仙公主塔
金仙公主塔位于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40)。金仙公主塔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
金仙公主塔建筑结构
金仙公主塔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的八座唐塔中体形最大的,通高3 米,通体为汉白玉石砌筑,坐西北朝东南,分塔基、塔身、塔檐三部分。塔基为二层台结构,一层长142 厘米,宽140 厘米,高12 厘米;二层长125 厘米,宽123 厘米,高5.5 厘米。塔基之上为方形洞龛式塔身,四壁均长132 厘米,宽106 厘米。塔身已用铁箍固定上。正面洞门高49 厘米,宽45 厘米,原有两扇小石门,今不存,门楣上方雕火焰形图案,门洞左右两边各一金刚力士,身后有飘带环绕。其中右侧金刚力士高47 厘米,宽20 厘米,身披铠甲,肌肉丰满,飘带灵动飘逸,身后带火焰形背光,面部损毁,左手五指张开呈叉腰姿势,右手握拳,曲臂向上,头偏向左侧,赤脚踩于团云上。左侧金刚力士高47 厘米,宽20 厘米,大耳下垂,面部损毁,身披铠甲,周围环绕飘带,威风凛凛,体态健硕,霸气十足,赤脚踩于团云之上,右臂直伸向下,五指张开,左手握拳曲臂向上。
塔身正面左上角有辽代题刻。题记竖刻楷体字,刻字面积高25 厘米,其中右起第一竖行被铁箍遮挡,外露部分宽13 厘米,每字长、宽均1.5 厘米,共6 行,满行3 字至12 字不等。文曰:”永兴宫都部署权知军州」事韩绍勋,与县郡夫人及」儿女等去。太平六年正月十」七日,因来巡礼烧香到此,睹尊」容伤缺不圆,再补接讫,合家永」为供养。”题记刻于辽太平六年(1026 年),其内容记述永兴宫都部署权知军州事韩绍勋与县郡夫人及儿女一同前往石经山巡礼烧香,见佛像残缺不全,故补接齐全,并将此善行记于塔壁上。洞龛内底部石板长88厘米,宽77 厘米,据民国初年老照片核对,洞龛内正面浮雕佛像,两边为胁侍像,人物造型丰满,尽显盛唐之风。现佛像已不存。
金仙公主
金仙公主为唐睿宗李旦之女,也叫华山女仙,昭成窦后所生,曾在都城长安筑观修道,后于华山白云峰隐居修行。今白云峰有白云宫,玉泉院东有仙姑观,均为后人怀念金仙公主所建。《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载,睿宗第九女为金仙公主,始封西城县主,景云初晋封金仙公主,后为金仙长公主,太极元年(712 年)与玉真公主皆为道士。另据《若雨修道铸成仙–金仙公主墓志铭介绍》一文载,神龙二年(706 年),十八岁的公主度为女道士。筑观京师,以方士史崇玄和叶法善为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陪葬桥陵(今陕西蒲城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武家村东南有金仙公主墓,是距唐睿宗陵最近的一处陪葬墓。墓于1973年前清理。出土有金仙公主墓志及彩绘陶俑,包括男女立俑、镇墓兽、骑马俑、武士俑、歌妓俑等。其中文物及文献价值最高的就是《金仙公主墓志》。该墓志石一合,是唐代墓志中体形较大的一种,现存于陕西蒲城县博物馆。志盖中篆书”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志石长2 米,宽1 米,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刻,中大夫、大理少卿、集贤院士、上柱国、慈源县开国公徐嵋撰文,金仙公主妹妹玉真公主书。志文楷书,共33 行,每行33 字,每字长1.5 厘米,字间1 厘米,行间2 厘米。墓志载,金仙公主原名李尼,十八岁入道,号无上,二十三岁宗法,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建午十日辛巳卒于洛阳之开元观,年四十四岁。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太岁景子七月卯朔四日壬午启旧笙迁葬于桥陵。又据《若雨修道铸成仙–金仙公主墓志铭介绍》一文载,712 年金仙公主与妹妹玉真公主皆为道士,其父李旦下令在长安城辅兴坊同建两座道观供两位公主居住。当时正值灾年,水旱相继,兼以霜蝗,国库空虚,民无所食,群臣多进谏反对,唐睿宗执意不听,拆民房,逼夺民居,用钱百余万。观成后以方士史崇玄为师,”护作万人”,声势浩然,曾为此引起道教和佛教的一场争斗,后政居洛阳。 公主既为道士出身,又为佛教寺院译经施田,体现了金仙公主以此举促佛、道二教和睦相处的良苦用心,而唐玄宗所赐幽州云居寺石经山之经本,为唐代宫廷抄本,极大地丰富了石经山刻经内容,为石经山的刻经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仙公主的善举以至于对后人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地处房山区青龙湖镇的谷积山上有古刹灵鹫禅寺,在大殿后矗立着《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记》碑一通,文曰:”昔金仙氏在于世也,阐扬大法,诱导群愚,以救拔为怀,以慈悲为念。”碑文开头即赞颂金仙公主为佛教的传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金仙公主塔地址
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
寺庙信息网 » 北京房山区金仙公主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