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新绛县白台寺(普化寺)

作者 : 寺庙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24-12-15 3885 人阅读

新绛县白台寺又名普化寺,位于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光马村西南3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传说因释迦佛座莲台为白色而得名。唐开元十四年(726)、金大定与明昌年间、元至正十五年(1355)、明正德六年(1511)均有重修,清代进行扩建。现存建筑有金、元、清遗构。二进院落布局,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和后大殿,两侧建有东山门及西厢房。三滴法藏阁与后大殿为元代遗构,释迦殿为金代遗存,东山门及西厢房为清代建筑。寺内保存有宋代经幢3幢,碑碣7通(方),元、明时期彩塑十余尊,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运城市新绛县白台寺(普化寺)-寺庙信息网

 

新绛县白台寺建筑布局

白台寺坐北向南,南北长87.8米、东西宽72.7米,占地面积6383平方米。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三滴法藏阁,为二层楼阁式,屋顶三层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下塑观音及侍者,上供“西方三圣”。释迦殿为金代建筑,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供释迦佛、二弟子、二菩萨、六罗汉。后大殿为元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塑一佛二菩萨。

 

法藏阁

法藏阁创建于金代(1115 ~1234年),后经元代(1206 ~1368年)重修,现存为元代建筑。法藏阁倚土崖建造,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两层,三檐悬山顶。下层倚土崖施单坡瓦顶,墙裏檐柱,柱头置圆形通面额,其上放置斗拱承托上层平座。上层距地面高6.5 米,为前伸檐口,防避风雨侵蚀平座木板,顶檐下设插檐。上层内柱经砍削呈多棱形,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粗犷原始特征。柱头枋子上置有斗拱。阁内供奉泥塑彩色佛像三尊,中奉药师佛,东西两旁侍立日光、月光二菩萨。诸像肌肤丰满,造型优美,不失为典型的元塑佳品。

 

东西耳殿

东耳殿下部辟砖券斜坡洞门通寺内外,上层奉地藏、观音二菩萨。地藏居中而坐,二胁侍奉立两旁,东西两侧坐十殿阎君。观世音背靠地藏面向后视。诸彩塑皆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塑作。

 

释迦殿

释迦殿为金明昌年间建造。面宽、进深皆三间,基本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殿身较高,屋顶坡度平缓,柱头枋子上施有斗拱,斗拱的形制突出了金代风格。殿宇虽小,但建筑手法纯正,用材古朴,为晋西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对研究该地区早期古建筑的建造手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殿内供奉彩塑12尊。中部为释迦牟尼坐佛,旁立阿难迦叶二弟子与二胁侍菩萨,左右两侧各塑有三尊罗汉,罗汉头部皆为后世补塑。佛像靠背的扇面墙背后塑护法神韦驮立像,威武刚健,虽经后代重妆,仍保存金代风格。

 

后大殿

后大殿前有大月台。月台中部有唐代九级造像幢一座,高约5米,其上雕有佛像。月台四角各设置宋代八棱经幢一方,对研究宋代的佛教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安隔扇门,两旁次间安现代方格窗。柱头枋子上有斗拱装饰。殿内供有塑像三尊, 为一佛二菩萨。佛为坐姿,菩萨站立两侧,诸像俱存元塑风格。

 

两厢配殿

两厢配殿内供奉明正德六年(1511年)造地藏、十殿阎王与药王像。寺内尚存唐代(618~907年)九层造像幢一座及北宋宣和三年( 1121年)铁云牌一块。

 

新绛县白台寺地址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光马村西南300米处

提示:本站所刊载文章内容、图片及网站素材均来自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应用程序、影音资源、电子书籍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如需添加寺庙或纠错请邮件3463693778@qq.com
寺庙信息网 » 山西运城市新绛县白台寺(普化寺)

宝宝取名 今年运程 在线算命 八字测算

马上测算 祈福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