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绛县景云宫(玉皇殿)

作者 : 寺庙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24-12-19 4016 人阅读

绛县景云宫(玉皇殿)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灌底堡村景云中学院内,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1745)再次进行修葺。原建筑规模宏大,有1门6殿,布局紧密,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献殿、三清殿、玉皇殿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宫内建筑毁于火,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殿内现存唐贞观八年元始天尊像碑1通。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运城市绛县景云宫(玉皇殿)-寺庙信息网

 

绛县景云宫建筑布局

景云宫原建规模较大,有“一门六殿”之称,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献殿(享亭)、三清殿、玉皇殿等。现仅存景云宫玉皇殿一座。

 

景云宫玉皇殿

景云宫玉皇殿为木构建筑,坐北面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三间),单檐悬山顶,屋面施筒板布瓦,屋刹是三层歇山式楼阁,阁顶施葫芦(福禄)形脊刹。前檐明间为四扇六抹隔扇窗,次间各置四扇四抹隔扇窗,其余全为檐墙封闭。门窗上方中槛与阑额之间均设六边形灯笼状心屉,隔扇裙板上浅浮雕篆书“寿”字。

景云宫玉皇殿前后檐铺作总计17朵,其中前后檐柱头铺作各1朵,前檐补间铺作每间1朵,后檐无补间铺作。前檐柱头五铺作重昂计心造,外出双昂,里转重抄,昂上承蚂蚱形耍头,里转制成榻头托于四椽栿底皮。泥道拱、瓜子拱、令拱分别以散斗隔承柱头枋、罗汉枋、平棊枋各一道,枋材接头扣压在四椽栿下。前檐补间铺作形制同柱头铺作,但耍头后尾非榻头之制,制成短促的蚂蚱形耍头。后檐柱头四铺作单抄,里转偷心造,泥道拱与华拱相交于栌斗内,华拱为足材,其内外两端隐刻出平盘斗(不施斗子),耍头与令拱十字搭交,上托承替木、撩檐槫。耍头里转制成双向斜抹榻头扶托于乳栿梁下。

景云宫玉皇殿梁架共六缝,明、次间梁架为前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两山梁架为平梁对前后乳栿,用四柱。四椽栿前端将栿身底面削平,搭压在前檐铺作耍头上,抵于撩檐槫内侧且不出头;四椽栿后尾由金柱榻头扶托,砍成月牙式插入柱内并与后槽乳栿搭接。四椽栿上叠承三椽栿、平梁。三椽栿前端由四椽栿背的垫墩支垫,尾部插入金柱身内;平梁前端由三椽栿上的蜀柱支撑,后尾由金柱头直接支顶。梁栿背部与各槫枋交接处均施替木扶托。各垫墩、各蜀柱间纵向施顺身串连接。平梁中立蜀柱,柱脚施合榻稳固,柱头间由梁迹板相连;梁迹板上施栌斗,丁华抹亥拱与实拍拱十字相交于栌斗内,蜀柱两侧施叉手戗于丁华抹亥拱,实拍拱上叠承替木、脊槫。后槽下平槫结点的组成是在乳栿梁上立蜀柱,柱脚施合榻稳固。各缝柱头之间施攀间枋一道,柱头置捧节令拱承搭牵梁头,梁尾贯构于金柱柱身,令拱上托替木承上平槫。

景云宫玉皇殿,柱头不用大檐额,仍沿袭宋金时期阑额、普拍枋断面呈“T”字形结构的方式,普拍枋接头为勾头搭掌式(非螳螂勾头),阑额出头垂直去截。前后檐柱不仅有收分,且柱头砍出卷刹。各柱下施用的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比元代中、晚期的础石立面简洁。前后梁栿尾部均贯穿于金柱身内做大进小出榫卯。梁栿、金柱多为自然弯材去皮后直接使用,导致了梁架、柱头、柱底的中线均不在同一轴线上,随弯就势形成自然组合。建筑中尽各种树种之材而用,或拆旧盖新选用能用的构件进行再用。

绛县景云宫修建历史

隋开皇年间至唐贞观八年(581—634年),创建景云宫。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行过一次大修。

清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初八,重修景云宫玉皇殿。

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进行修葺。同治十年(1871年),对景云宫予以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景云宫失火。

1983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对景云宫玉皇殿进行了抢救性的加固修缮。

1984年,山西省古建研究所进行抢救性维修。2004年,山西省政府拨专款对景云宫玉皇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2009年,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重点修缮。

 

绛县景云宫(玉皇殿)地址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灌底堡村景云中学院内

提示:本站所刊载文章内容、图片及网站素材均来自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应用程序、影音资源、电子书籍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如需添加寺庙或纠错请邮件3463693778@qq.com
寺庙信息网 » 山西运城市绛县景云宫(玉皇殿)

宝宝取名 今年运程 在线算命 八字测算

马上测算 祈福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