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文庙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古绛镇紫金山路,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元大德七年(1303)、明正德十一年(1516)、清代各朝均有修葺,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县文庙建筑布局
绛县文庙为五进院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长90米,东西宽47米,占地面积4230平方米五进院落布局,原中轴线建有山门、泮池、棂星门、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牌楼、明伦堂、敬一亭,东西建有乡贤祠、名官祠、奎光楼、省性亭、东西廪、进往斋、麟经楼等建筑,现存大成殿为元代建筑,明伦堂为清代建筑。明伦堂砖砌台基,宽19米,深11.3米,高0.93米,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七架无廊前后乳柎用二柱。庙内存有明清修葺碑刻7通。
进大成门,是第一进院,正面建有一个椭圆形的砖砌伴池,称为莲花池。池中建一拱桥把伴池分成东西两半,池子的正北面有两个吐水的石雕龙头,由陈村峪流出的溪水潜流注入,池水清澈。西面建有乡贤祠、忠义孝悌桐,东面建有名宦祠。东南角建庠门和奎光楼,西南角建有省性亭。
北进棂星门,是第二进院,也是文庙主要建筑分布区。前为过厅、戏台,台高近2.5米,上面铺设木板,下面可以行人。紧接的是献殿,对面是卷棚阅台和正殿,内有孔子塑像,高3米左右。院内东西两面各建了九间厢房,东厢内放十配十哲牌位,西厢里放七十二贤牌位。东西还建有碑廊,石碑林立,书法各异,记载文庙的兴废历史。正殿后面是鸿门,东有礼门,西有义路。
第三进院,迎面是木牌楼,对面是明伦堂,是绛县乡试秀才的地方。明伦堂两侧各建有斋室三间,东房五间是进德斋,西面五间是修业斋。
第四进院内主要建筑是敬一亭、东号舍、西号舍和崇圣祠。
最后一进大院,建有射亭和文昌阁,文昌阁系青砖砌成,面宽五间,共分两层,高约15米。上层有塑像、壁画,艺术价值较高。
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每间皆有一垛补间斗拱,虽经过多次修缮,但仍然保留着元代建筑的特征。它飞凌空、斗拱重叠,梁架粗壮,外形古朴,房上一条正脊,四面八条垂脊,鹅兽高昂,中间1米多高的宝刹闪闪放光。檐下悬有一块深蓝底金字匾,上书:“大成殿”,字体遒劲清秀。
绛县文庙修建历史
据清乾隆版《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
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修绛县文庙。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分别进行了重修、扩建。
清顺治六年(1649年),绛县文庙被毁,唯存大成殿与二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道光五年(1825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先后修复重建绛县文庙,相继完善了整个文庙的建筑群。
绛县文庙地址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紫金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