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海会寺(龙泉寺)
阳城县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始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唐昭宗御赐名为“龙泉禅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又赐名为“海会寺”。海会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其中海会寺双塔(唐塔和明塔)是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海会寺内有著名的“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等景观,2006年5月25日海会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会寺建筑布局
海会寺座北面南,依山傍水,总面积为17280平方米,有正院、僧院、塔院等,正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大雄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五踩重昂斗拱;东西厢房各20余间,连檐悬山顶,遍施琉璃瓦脊。正院东有一塔院,现存高低二塔;低塔为五代建、宋代改修的砖塔,6角10级,高20余米;高塔为琉璃舍利塔,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8角13级,高约50米,“日出则琉璃有光射目,风动则铃声丁东入耳”,为上党明塔之冠。
海会寺正院
正院在寺西侧,分前院和后院,为殿宇集中区。山门在院正南,面阔三间二层,进深两间,拱券门洞,重檐歇山顶,前为宽阔高台,阶前仰望,颇见气势。进去之后即为前院。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供奉东南西北方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其手持物器代表风调雨顺。殿前有精美的琉璃九龙壁,壁后有硕大方型碑刻,为明吏部尚书王国光所撰。院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两侧分别有门楼通后院。后院规模庞大,中轴线上依次为药师殿、毗卢阁、大雄殿。
药师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周环廊柱。殿内供奉为众人消灾祛病的药师佛及日光、月光菩萨,并有十二神将和夜叉塑像。殿东西墙外立有十数通碑,与其对应的院东西两侧亦为碑廊,均为修建寺院之碑记。游人在了解寺院历史的同时,亦可欣赏到传统的书法艺术。其殿前建有小池和通仙桥,与其对应的院东西两面有厢房数间。
毗卢阁是正院中最高建筑,看似三层,实为两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两层上下均周环廊柱,高大严整,极为壮观。阁内供奉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大雄殿在院最北端,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建,现存基本为古建原物。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橡,单檐悬山顶琉璃屋脊,殿内施粗大的荆木梁柱。塑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边为阿弥陀佛、药师佛。殿额上“大雄殿”三个大字,为明代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金都御史杨继宗书写,字体庄重,笔法苍劲。殿前有宽大月台。院内颇宽阔,中为10多米长甬道,两边为花圃树木。东面从北至南,分别为面阔五间的两层经房,面阔三间的关帝殿,面阔三间的十王殿;西面相对应的依次为经房、卧佛殿、观音殿,均为古建原物。东面一经房后墙辟一门通园林。
海会寺园林
园林在正院东面,北高南低,约4000多平方米。园西北处前后依次为“龙泉禅院”石牌楼、居士院、僧房院。僧房院北房连接正院东墙,与大雄殿平行;园正北有十角井,上覆一亭;东北处有龙泉、假山,龙泉上亦覆一亭。相传海会寺未建之时,有一只白兔将一和尚经书衔走,至此泉处停下,和尚追至,见此情景有所感悟,遂在此建寺。此泉水泽丰盈,千年不枯,经暗道流入十角井石雕龙口,直泻井中,是为“海会龙湫”,为阳城旧八景之园西面在“龙泉禅院”牌楼石阶之下,有一个面阔三间的亭廊,亭廊前建有面积近百平方米的长方形放生池,为佛家体现慈悲和人们参与环保举行放生活动提供了场所。园东面有一“四大八小”的标准四合院,旧称方丈院,为旧时建筑,古朴典雅;园西南角有新建卷棚顶简庐五间,与正院天王殿平行,此处原为接官厅,供达官贵人歇息之用。接官厅北面有流觞曲水亭和龙诞池,龙诞池面积约200平方米,自然石块砌不规则圆形,碧水清澈,游鱼嬉戏,煞是可观。流觞曲水亭建在龙诞池中,亭下铺石为原物,上刻状如花骨朵图案的弯绕回旋的流觞(觞为古时酒具)细窄渠道,为旧时文人聚会仿东晋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雅玩之用。此迹它处甚为少见,可见海会寺旧为文人常聚之地。
园东南处斜砌一道挡墙,改变下面院落坐落方位。挡墙长约30米、高约2米,设大理石雕花栏杆,中间为暗渠引将泉水形成的“龙诞瀑布”,流入下院中的鱼沼。瀑布两侧有斜梯步入下院。鱼沼中架十字飞梁,为今时仿晋祠著名“鱼沼飞梁”而建,让人不入晋祠而可一睹“鱼沼飞梁”之神采。院西面有厅房三间,西北有小三间亭廊一座,供人小歇。院东南有门通入前面的别院。
海会寺别院(海会书院)
别院亦称海会书院,为一座别致小院,历史上久负盛名。当年这里曾走出去包括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以及清代刑部尚书白胤谦、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等在内的大学士一人,尚书三人,进士几十人,举人无计。现建筑基本为日时原物,北房为面阔三间的千佛殿,其左右偏殿分别为送子观音殿和老君堂;西厢房三间为“六贤堂”,两侧悬有木刻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东厢房三间,为当年明代吏部尚书张慎言居处,门额题“藐山方丈”四字(张慎言号藐山)。游人至此,想象当年四方才俊在此苦读场景,着实感慨。院南正中有门通塔院。门楼高两层,上面实心形如阁,以砖雕和琉璃饰件装饰,两侧分别为“二龙戏珠”、“麒麟送瑞”砖雕影壁。
海会寺塔院
塔院在别院南面,为一进两院,其前院正南辟大门(也是整个海会寺的东大门),东西两厢为碑廊;后院东西两厢为二层楼房,两院中间隔墙有左右两小门。前、后院正中便是著名的海会双塔。
前院为舍利塔,亦称砖塔,六角十级,高近30米,为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寺院顺敏大师圆寂后,由寺内众僧所建造。塔外砖壁布满佛龛,因此人们又称为千佛塔。塔身自第二层起,外壁布满佛龛,龛内原有铁坐佛。由于地基下沉,塔身已向西倾斜。
后院为如来塔,亦称琉璃塔。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因舍利塔开始倾斜,为夯实地基,镇护砖塔,由本邑巨商、佛教信徒李思孝捐资在旁修建此塔。塔为八角十三级,高50余米,塔身主体用砖石叠砌,塔檐皆为砖雕仿木结构,琉璃施檐,飞角上悬以铜铃。塔身各面又设许多佛龛,局部施用琉璃装饰。下三层围筑八角墙,墙头设垛口,不设窗洞,俗称黑三层。塔门朝南,设有门亭,上刻一联:“金镶玉柱擎霄汉,宝砌瑶台当碧天。”塔心中空,各层有石级盘旋至顶。塔身第十层处支出平座,上置8根擎檐柱,柱间尽施琉璃围栏,成为高塔上一层悬空楼阁,其设计之精巧,装饰之精致,为有关专家所称道,誉为“上党名塔之冠”。
阳城县海会寺地址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
寺庙信息网 » 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海会寺(龙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