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市浮山县清微观
浮山县清微观位于山西临汾市浮山县天坛镇诸葛村,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初名老君堂、清净庵;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迁建于现址,更名为清微观;元代大地震后,改名清微宫;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78年前后)重修,复称清微观。清代几次修葺,但观名未变,2013年完成最近一次重修。现存大殿,月台,左右侧殿,道房,舞亭戏台以及山门与下院等,1996年1月12日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微观建筑布局
清微观坐北朝南,单进四合院布局,为宫廷式建筑,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三院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全观主要建筑有舞亭、山门、月台、献殿、老君殿及伶房、东西道房、财神殿、三宫殿、圣母殿、浮山神殿等,气魄雄伟、布局合理。观内建有祭祀而用的壮严肃穆的神坛,有搁置经书的漂亮华丽的箱柜。客堂、斋舍、住房、浴室、厨间、谷仓一应俱全而构造精致。
全观主要建筑有大殿、月台、山门、戏台、伶房、东西侧殿以及道房等。月台下东西各有石碑一幢,东边石碑下有驮碑赑屃,左右侧殿的廊檐下,南北向各嵌有两块石碑,大殿东侧墙壁中亦嵌有石碑一块。完整石碑共七座,另有破损者若干以及一块龙形水纹碑首。
大殿名为老君殿,气魄雄伟,为重檐歇山顶,位于1.2米的方台之上,通高20.8米。四面围廊,共有廊柱20根,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柱石为覆盆莲花瓣式,保留唐代原型;柱顶为五踩斗栱使用假卯以及梁架挑角,均为五辅作,殿内六根明柱,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殿顶使用青色筒瓦及青色莲花脊兽装饰,浑厚古朴。
左右侧殿为硬山顶,红漆门窗;戏台与山门连通,为悬山顶,铺设舞台即为戏台,与老君殿相对,撤去则是正中的出入通道,山门正中外壁嵌“清净古庵”四字,年代已不可考,东边为“混元门”,西边为“真境门”。
清微观坐北朝南,单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上为舞台,下为山门)、老君殿,东西两侧为配殿、廊房。老君殿为庙内主殿,立于一长方形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栱五铺作。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梁枋断面比例与宋《营造法式》基本相符。老君殿前存有宋、元、明、清各代碑刻9通。
清微观历史
民国年间遍地兵燹,观内铁钟,石刻,神器,古木,塑像等皆毁于战火,现仅存石碑数幢,赑屃一座。1948年夏临汾攻坚战,前线索要大量木料,浮山县天圣宫以及各村的庙宇祠堂均拆除以供战争所用,诸葛村河神庙,娘娘庙等均遭拆毁,唯有清微观由村民设法保住,为村内仅存。
清微观自民国初年即为当地学校校址,直至上世纪80年代。民国时山西省长阎锡山在教育方面极有作为,山西的小学遍及村乡,为民国普及教育之典范。民国20年(1931年),区立女子高校设于本村河神庙;民国24年(1935年),县立甲等小学,校址设于清微观;民国37年(1948年)分为两校,西校设于清微观;1950至1954,东校两易,西校一直位于清微观;至1954年,为方便管理,两校再次合并于清微观;1955年8月,柏村完小迁至本村,至此,本村初小变为诸葛完小,设4个班级;1960年,设6个班级,吸纳附近村庄南王、前交、北垣、姚家安、李家安、徐家安、椿湾坡、前河、南庄、北王角以及诸葛村的适龄学生;1968年,诸葛村以外的高小生返回本村五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同年,诸葛完小附设初中班,改为诸葛七年制学校;1973年,因清微观校舍不足,于本村马场十间平房,学校六七年级搬走;1977年,诸葛七年制学校附设高中班,称诸葛九年制学校;1981年,本村中学班并于前交中学,同时本村四五年级搬至马场校址;1983年,余下一至三年级全部搬至马场校址(即如今的诸葛小学),至此,清微观才不再作为学校。
清微观恢复道观身份后,荒于村内无人管理。于2000年前后,曾有道士前来,一师一徒,未至一年,因庙观渐渐残破而无资修缮,且生活维艰,遂离去;后,又有一女尼前来,不多时亦离去。此后清微观渐有坍圮之势,村民叹惋,干部则多视若未见。2013年,始由省级相关部门出资,重新修缮。重修后与原观有些殊异,廊柱之间连接的墙壁以及几处道房均有变动,盖因年久,其原貌无记录留存,便按照常见形态重修。
浮山县清微观地址
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天坛镇诸葛村
寺庙信息网 » 山西临汾市浮山县清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