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市平遥县文庙
平遥文庙又名文庙学宫,位于山西晋中市平遥县城隍庙街67号,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中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是我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至今保持原貌。平遥文庙拥有六项全国之最:最早文庙、最完整建筑群、最大孔子及先贤塑像群、最大科举史展、唯一金代大成殿、独家摄影博物馆,2001年6月25日平遥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文庙历史
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在1957年地震后,县政府揭瓦维修时发现,殿脊梁下记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迹。据《新唐书·礼乐五》载:“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又对孔子的尊号、孔庙规格、祭孑礼制、配飨者名单等制定了统一规范,尊孔崇儒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峰。唐代把全国各县按人口、税赋、物产、地理位置等分为七个等级,即“赤、畿、望、紧、上、中、下”,平遥属“望”,即第三等,其位置重要,自然应当率先奉诏修建孔庙。
平遥文庙曾经历过三移其址的风雨。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平遥县志》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时任知县王凝命上任祭拜孔庙后说,文庙隔街背对着“太子寺”,太子贵为储君,而孔子再高贵也属臣僚之列,臣庙居于君寺之前,有悖礼制,大不敬也!便强令互换,文庙改做太子寺。”其实,太子寺是一佛教寺院,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而得名,与儒教之文庙纯属风马牛不相及。这位王知县是云南昆明人,赐进士出身.可谓孔子的“高徒”,却如此迂腐。县士绅虽明知荒唐,却畏其权势,不敢与之争,哭笑不得。“荒诞鄙俚最为不经,侮圣亵贤,不知其意之所在,相沿数十年,生儒抱恨不能更定。至康熙十四年知县柏乡魏裔悫至,询得其由,按图考察,慨然兴作,祥具各宪,仍以故寺为寺,而建新庙于旧所,阖邑称快。”(《平遥县志-学校志》)这样,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由知县魏裔悫(直隶柏乡县举人)移改。平遥的一件“糊涂官办糊涂事”的千古奇案,自此方得了结。
而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汾州府志》载:“平遥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穆公准呈,以前太子寺更之。”又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汾州府志》载:“崇祯九年,知县王凝命,复以文庙与太子寺互更。国朝康熙十四年,知县魏裔悫,按嘉靖八年以后移改。”说明在明嘉靖八年(1529年)前,文庙址上本为佛教的太子寺,其北面的太子寺(已毁),才是最早的平遥文庙旧址。因而现存金大定三年重修的“大成殿”,最早应当也是佛教殿宇,其后墙上现存的后壁中门檩及门形仍存,似为佛教寺院的“中殿”格式,也是历史上“文庙三迁”的痕迹。
平遥文庙历来为县学所在,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县学才停,改办为“平遥县实业学校”,开始了新学。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些商贾财东捐资在文庙办起了“平遥励志中学校”,县长郭学谦还题写了校名门额,后改为官办平遥中学校,迁址到察院街。
1950年,太岳中学同平遥中学合并,校址又设在文庙,其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只拆除了棂星门、西学、省畜所。
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平遥中学于2003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平遥文庙建筑布局
平遥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庙宇规模宏阔,由并立的三个建筑群组合而成。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前为棂星门,左右竖下马碑,东西为“广大”、“高明”二门。棂星门前建照壁,两旁俱有围墙,照壁之南有“云路天衢”坊。云路两旁各有水井1眼,合称“外泮池”。棂星门外之左右,分别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坊。棂星门内有大成门5间,更衣厅在门左,斋宿所在门右,名宦祠3间在东,乡贤祠3间在西。院中为泮池,池上有拱桥。过大成门,北达大成殿月台。大成殿面阔5间,殿前东西庑各9间,殿东西之腋门各3间。神厨在东庑之南以造祭品,神库在西庑之南以藏祭器。大成殿之后有明伦堂5间,堂东贤侯祠3间,堂西忠孝祠3间。时习斋7间在东,日新斋7间在西,斋南各有门,分别通往东、西学,名“礼门”、“义路”。庙东有崇圣祠3间,崇圣祠前有节孝祠3间。庙西有省牲所7间。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在明伦堂后建成敬一亭。1570-1572年(隆庆四至六年),在敬一亭后修起尊经阁。
影壁
影壁,为磨砖对缝砌筑,上雕有檐、脊、斗拱,下雕有须弥座,所以称为砖雕影壁。一般的砖雕影壁都是在壁心当中雕刻一幅主体图案,而平遥文庙的这面砖雕影壁却是将壁心做成可以穿通的月洞门式。
棂星门
棂星又叫天田星,也可称为灵星。平遥文庙的棂星门是一座斗拱牌楼式的木结构门。这座门平常都是关闭的,只是在重大祭祀活动或贵宾莅临时才开放,平时出入走两侧的便门,东边的便门。为“广大门”,西边的便门,为“高明门”。北宋时,棂星门作为仪门的一种被移用于孔庙, 意思就是说要以尊天的规格尊重孔夫子,这样一来,使崇儒尊孔的思想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泮桥与泮池
平遥文庙的棂星门内有一湾水池与一座白玉拱桥, 池为泮池,桥名拌桥,两者是每座文庙内必设的。平遥文庙的泮池主要为砖砌,泮桥则是下部为砖,上部是汉白玉石,桥身拱起,轮廓曲线优美,与池形相映成趣。
“泮池”一名源于西周时诸侯设立的大学“泮宫”。古时候,生员入学称作是“入泮”,不论家境贫穷还是富有,都要举行入泮仪式。而且生员在年满十六的入学之岁,都要隆重举行“重游泮水”的庆典活动。泮池上有一座拱桥,称为“状元桥”,寓意“平步青云”。跨过状元桥意味着“脱掉紫衫换紫袍,脚踩云梯步步高”。在泮池里还有福禄寿禧台,游客往神台上抛酒吉祥币可求得鸿运高照、事业有成。
大成殿
大成殿,建在1米高的大台基上,面阔5间,通面宽25.82米,进深5间,总进深24.3米。单檐歇山顶,简板瓦覆盖,琉璃脊饰。柱有侧脚升起,角柱处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檐柱直径0.47米,高5.11米。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搭牵乳栿 ,用六柱。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草栿以下设天花板,中央置藻井。天花板以上的构件高宽之比为3:2,其表面加工粗糙而简朴。屋架举高7米,与前后檐椽水平距离之比为1:37,略低于宋《营造法式》之规定。斗拱有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而补间铺作以大斜梁代之。柱头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铺作总高227.5厘米,合柱高之2/5强。出跳总深169.5厘米。每两柱头铺作之间,有一长大的斜梁,外端搭于罗汉枋之上,以承托撩檐榑,后尾则安置在内槽的柱头枋上,此件代替了补间铺作。殿之当心间的两缝间,采用减柱手法,仅置中柱两根。在东、西次间的两缝位置上各砌南北向隔墙,厚约1米,殿内北部砌东西向隔墙,与前者联为一体,形成倒凹平面。在殿之东、西、北三面均有檐墙,正面两梢间筑槛墙、设窗,墙厚达1米余。明、次间正面为隔扇门。殿前接月台,青石栏杆环绕。月台中央的寿字纹拜石及台的御路石团龙图案彰显早期的造型风格。
日新斋
日新斋,取意时时习,日日新,是古代学子修学的场所,现在辟为文房四宝展。展出有不同年代的各种名贵文房四宝,以添大家的雅兴。
纸是由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被列为中国的四大发明,曾经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在机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纸的种类有很多,宣纸、铜版纸、道林纸、新闻纸等。但用途较广的是宣纸,以安微宣城生产纸故名宣纸。千百年来,宣纸以其质地绵软、百搓不折、纹理紧密、光洁如玉、不腐不蛀等特点,享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成为中国书画的必需品。中国历代名家的书画、古籍经典得以流传至今,宣纸是其依赖的载体,自古以来很受人们青睐。它不但成为传统书画艺术的专用纸,而且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珍贵图书等也常使用宣纸来保存。宣纸为此获得了许多殊荣。1915年宣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了金奖。宣纸按性能分有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是由檀树皮沤制的皮料和稻草沤制的草料,根据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皮料越多,纸质越佳,拉力越大,越能盛得住墨。最好的宣纸对着日光照射,能看到象棉絮一样的云团,纸面光洁得没有杂质。纸的辅助工具还有作压纸的镇纸,又叫书镇、镇尺。
现在我们用的书写工具有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在古代,主要书写工具就是毛笔了,是中国独有的笔种,是世界笔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由于毛笔易损,因而得以幸存的古笔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毛笔的最初运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广泛用笔则始于东周,其中竹简和缣帛上都是用毛笔来书写的。毛笔的种类有许多,大致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种,我们一般常见的是软毫,弹性小,适合写大楷体。硬毫笔就是用各种禽兽,牲畜的毛来制笔,如鸡毛、羊毛、鹿毛、猪毛、虎毛,基至还有用老鼠的胡须。相传东普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成《兰亭序》的在选笔上要求很高,需要符合尖、圆、齐、健四项标准,称为笔的“四德”。使用新笔前得先发笔,用完后还得洗笔,这些都有严格的讲究。另外在笔杆上还镶有各种饰品的。与笔相关的工具有笔架、笔筒、笔洗等。
再说墨,也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书画,正是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来展现它奇幻美妙的意境。墨作为一种消耗品,能完好如初地呈现在今天,确是十分珍贵。墨与笔的出现几乎是在同时。墨也有四德,即:质细、胶轻、色黑、声清。墨的运用重在磨,特别强调要按顺时针方向暦,磨久了也会在运笔时产生一种神奇的功效。当代书法大师高二适有“人言磨墨墨磨人,暦穿铁砚始堪珍”的诗句,道出了磨墨能培养人的耐心、锻炼人殺力的丰富内涵。与墨相配的还有墨匣等。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
文房四宝中的第四宝就是砚,是磨墨、盛墨不可缺乏的文最名贵的砚台是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山西峰县澄泥砚,号称“四大名砚”,而端、则名列其首,更是饮誉中华。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己”。砚台在使用时和用完清洗都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清洗,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的说法。与台配合使用的工具还有贮存视水供磨墨用的视滴,又叫水滴、书滴中国传统文房用具,除了“四宝”之外,述包括了很多的辅助文具,如臂搁、黑盒、印泥、印泥盒等等,这些用具,所用材料有玉、石、金、银、铜、铁、象牙等多种,造型各异,琢精妙,可用可赏,故又称作“文玩”。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有四十多种文房用品。
时习斋
时习斋,取《论语》“学而时习之”之意,旧时为讲学研读之所。中国是教育起源和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最初来自原始社会生活活动和生产经验的传授。人们都知道,稷教人稼穑的神话传说,这可以说是教育的萌芽期。当时不仅没有像样的教育机构,而且文字、书籍、老师也都没有,主要传授途径是口耳相传和行动的模仿。
科举博物馆
科举博物馆位于文庙学宫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超山书院内。“因平遥・学而优则商”的思想影响,清代的超山书院除了教授学生必读的四书五经外,更多的时间都用于讲习书法、珠算、社交等知识上,形成了清代平遥超山书院的儒教特色。
现博物馆内有大量的历史原件、试卷、试题、古籍、文稿等,都是原物原件,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以翔实直观为主的科举博物馆。镇馆之宝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戌成科状元赵秉忠的殿试策论卷原卷,是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仅存的一张状元卷原迹。
平遥文庙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隍庙街67号
寺庙信息网 » 山西晋中市平遥县文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