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市尧都区牛王庙戏台
尧都区牛王庙戏台又称舞楼、牛王庙舞台,位于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发生大地震,牛王庙戏台被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牛王庙戏台 ,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牛王庙戏台,1977年8月至1978年8月,全面修缮牛王庙戏台,1996年11月20日牛王庙戏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王庙戏台建筑布局
牛王庙戏台坐南朝北,建在高1.4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7.45米,进深7.55米,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施抹角沙石方柱两根,收杀明显,雕有花卉及文字。后角柱为圆木柱,有三分之一露明,余则砌入墙内。台周四边柱头之上置大斗承绰幕枋和大额枋组成框架。斗拱计12攒,除四转角铺作外,每面各施补间铺作二攒,五铺作双昂重拱计心造。内中四角于大额枋上各施一抹角梁斜插于和角拱相邻之两攒补间铺作之上,抹角梁上置斗与小绰幕枋承井口枋,补间铺作后尾搭在井口枋上、角拱后尾置于井口枋相交处,均承第二层小井口枋;小井口枋四角承老角梁后尾。小井口枋上每面施单材斗拱三攒承踩步金与中平转,二金相交置于老角梁上。另外中补间为斜拱承上一层抹角枋构成第三层井口枋,枋之中缝有悬柱垂下,上承顶层井口枋,枋上施抹角构成八角,每一角施斗拱一攒支起顶层之八卦形、中有雷公柱垂下,总体构成“八卦串顶”藻井。顶布灰筒瓦,正脊由灰板瓦层叠而成,有鸥吻及垂兽、套兽,四角飞翘,出檐较深。在两山之后三分之一处各施一圆形木辅柱。后角柱间及角柱与两山之木柱间砌墙,后山墙收分明显,前檐和两山前部露明,构成三面观的建筑格局
牛王庙戏台正面,有2根石柱,砂石质,长方形,高340厘米、宽52厘米、厚13厘米,西柱竖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石柱抹角处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题记,东柱竖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上刻“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九日竖”。魏村牛王庙虽无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破坏的文字记载,但这两根石柱却是这次地震破坏的实物见证。
牛王庙来历
宋金时期,金国南侵,当时秋播在即,平阳地界却有大量牲畜染病。阵前军情告急,田野庄稼无法耕种,宋真宗降旨,命蔡、张两位大臣及一位神医前往平阳救急。虽然找到了医疗办法,无奈地域广大,无法全部医治,于是三人计议,将大量草药倒入汾河上游,河水经过浸泡自然成了药剂,后命沿河居民将牲畜战马赶到河边饮水,三日后牲畜痊愈。当地百姓感激三人,遂建庙祭祀,三位大臣分别被供奉为牛王、马王、药王,因此,牛王庙也被人称为“三王庙”。
尧都区牛王庙地址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
寺庙信息网 »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牛王庙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