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临县善庆寺
临县善庆寺原称善训府,位于山西吕梁市临县大禹乡府底村,始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善训府。唐代武德三年(620年),废善府后改建为善庆寺。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现存建筑系。据寺碑载,时至战争年代,寺院被晋绥纺纱厂借用,虽有战争创伤,但原貌未变,后经十年动乱,当地学校扩建,将娘娘庙、戏院占用,寺院缩小,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献殿和七孔僧房保存完好。现存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廊房等,依中轴线排列,殿宇前后层叠,错落有致。东西廊房,左右对峙,井然有序。2004年善庆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善庆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县善庆寺建筑布局
善庆寺整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二进院落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善庆寺原来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佛事活动,西院为僧人生活区。西院有戏台、献殿、鼓楼(与东院钟楼对称)、弥勒殿(与东院诸贤殿对称)、卷棚、娘娘庙、斋房和僧舍等建筑,与东院共同构成善庆寺。西院,后被当地学校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献殿和7孔僧房还保留完好。
山门
山门面阔三间,隔路相对应有照璧一座,装饰琉璃巨龙盘旋其中。门前立置石狮一对,山门内四大天王亦分立两边,中设韦陀一尊,置于座塔之上。山门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相呼应。
天王殿
天王殿位于最南端,元代木结构建筑,单檐悬山顶。前后檐下用四铺作单下昂斗拱,内部梁架用三椽栿对前劄牵,殿顶覆以罕见的彩色琉璃,梁架结构为元代风格。
正殿
善庆寺正殿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橡,单檐悬山顶,斗拱为五踩单翘单昴,其建筑运用元代典型的减柱法的营造法式,琉璃瓦盖顶,堆花脊饰,色彩纯正,花饰生动,隔山远眺,满目生辉,诚为元代遗风。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殿内主尊释迦牟尼佛,旁立阿难、迦叶两大弟子,东侧佛为药师佛,西侧佛为阿弥陀佛,文殊菩萨骑青狮,普贤菩萨跨白象,塑于两旁。在释迦牟尼塑像背后,彩绘倒坐观音一尊,善才、龙女左右侍立,莲台前端还有一位小沙弥慈眉善目盘膝打坐(相传,小沙弥在寺院落成后就地坐化)。正殿东西两壁是描绘佛教传演故事的大幅彩画,线条流畅圆润,人物栩栩如生,诚为元代遗风。
配殿
配殿位于正殿东西。琉璃瓦盖顶,堆花脊饰,色彩纯正,花饰生动,为元代遗风,布局合理,结构严谨。东配殿为七佛殿,主尊是佛,旁塑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两尊菩萨,两侧是护法天神,殿北厢房陈列石碑数十通,称为碑林;西配殿为地藏殿,主尊为地藏菩萨,两侧是十殿阎君,前有唐太宗像,后有生、死两门。正殿两隅,各有一院。东隅为娘娘祠,殿中供奉的是灵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均彩塑落座;西隅为戏场,南有戏台一座,北为僧窑,整个布局因山形定地势,因地势谱格局,因地制宜,合理严谨。
临县善庆寺地址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大禹乡府底村
寺庙信息网 » 山西吕梁市临县善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