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市介休市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晋中市介休市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大街社区庙底街99号,始建年代不详,现存规模为明正德年间扩建,20世纪70年代后屡有修葺,2011年至今,由市政府投资五千余万元对其进行整体保护维修。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现存影壁、山门、过殿、献亭、三清楼(兼乐楼)、后土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东西垛殿、戏台等建筑29座。1962年介休后土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休后土庙建筑布局
介休后土庙坐北朝南,呈纵向双轴、南北合围布局,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楼、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结成一体,十字歇山琉璃顶,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精品,而庙西区之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为国内所罕见。三清观内保存有明代“万圣朝元”千尊彩塑,是立雕、壁塑结合的道教神祇群像。
戏楼
三清楼后部的后土庙戏楼是一座颇为别致的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据庙内今存《创建乐楼之记》碑刻铭文记载,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为其敝坏短窄,遂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予以重建。其时三清楼与乐棚相距甚近,为了改变其“敝坏短窄”之旧貌,必须加大体量。但是“建乐楼愈高而神愈下,似为不可”,于是“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即乐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起三清圣像与崇楼之极,前列万圣朝元,后奏献楼以奉后土”,可见后土庙乐楼(戏楼)兼具献殿的功能。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重檐歇山顶,为明代遗构。殿内塑四大天王像,因为其系守护佛国世界之神,故总名曰“护世者”,称“护世四天王”,殿亦因之而以“天王”为名。
护法殿
护法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结构和规制、体量类似天王殿。殿内居中悬挂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遗存之“道教开天”匾。殿内置彩绘泥塑像4尊,乃道教所奉祀之镇守灵霄宝殿的“四圣大元帅”,系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和补葺庙宇时所塑制。
后土殿
后土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檐施廊,宽敞明亮,重檐歇山顶圆柱造,柱础如鼓,榇檐柱与隔扇门相互连构,额枋垂直出头,施柱头科与平身科斗拱各一攒,为七晒单翅双下昂。大殿左右两侧分别建朵殿扶翼各三楹,与主体建筑后土殿横向相连,同置一线。
三清楼
三清楼是庙内主体建筑,居庙院中心,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檐当心间施卷棚抱厦,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后部与后土庙戏楼相连。楼身底层是三清殿,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坐像。上层四周不垒墙壁,可供游人登高望远。三清楼内的八角形藻井绘有太极八卦图,故其又称名曰“八卦楼”,楼顶脊饰之琉璃阁和狮瓶、吻鸱、龙凤浮雕,以及屋顶坡面上采用黄绿二色琉璃瓦拼接的方心几何图形和悬鱼搏风上的琉璃雕花饰片等均造型优美。
彩塑
介休后土庙中院三清观左右两侧廊庑内,保存有明武宗正德年间塑制的通顶悬塑以及各种人、神形象近千尊,线条流畅,各具神态。东西配殿珍藏的“万圣朝元”近千尊彩塑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系列群神像。
匾额
介休后土庙的护法殿内居中悬挂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遗存之“道教开天”匾,匾书结构规整,笔力遒劲。
介休后土庙修建历史
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据明代碑记载,宋孝武帝重修介休后土庙。
南梁大同二年(536年),据明代碑记载,梁武帝重修介休后土庙。
元至大二年(1309年),三清楼系增建,余皆为明清建筑。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人们要为后土娘娘重建乐楼,但怕因三清观地势低在乐楼之下而得罪三清神,便抬高三清殿地基,连带三清观一起重修。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创建献楼之记》碑中出现第三代传人张德琛的名字,他向信众募捐修庙。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后土庙记》碑中张德琛已经是“署印道士张德琛”,这意味着他已接掌后土庙住持之责。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张德琛的弟子辈吕通相、张通晓接掌住持之位。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原有后土庙和三清观旁边修建吕祖阁。
清雍正十年(1732年),在原有后土庙和三清观旁边修建土地庙。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原有后土庙和三清观旁边修建关帝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介休县政府在后土庙区成立县委第一招待所。
1977年,介休县委将后土庙、三清观两庙移交介休县文化部门筹建介休市博物馆。
1989年,介休后土庙正式对外开放。
介休后土庙地址
山西晋中市介休市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大街社区庙底街99号
寺庙信息网 » 山西晋中市介休市后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