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市介休市回銮寺

作者 : 寺庙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25-10-18 3867 人阅读

介休回銮寺初名灵溪寺、兴国寺,位于山西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兴地村,始建于唐代,后来唐僖宗赐名“回銮寺”。五代时回銮寺毁于战乱,宋建隆三年(962年)回銮寺重建,改称兴国寺,北宋末年又被损毁。 金天会、大定年间(1161—1189年)回銮寺再次重建,恢复寺名“回銮寺”。清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一年(1686—1702年)回銮寺重新修葺。民国五年至七年(1916—1918年)回銮寺东廊改作砖窑,重修寺内关帝庙。后又成为马场、仓库,2006年回銮寺再次重修,回銮寺现存建筑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过殿和垛殿、明王殿等,2006年5月25日回銮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晋中市介休市回銮寺-寺庙信息网

 

回銮寺建筑布局

回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562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两侧为东西配殿、垛殿及厢房。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殿内采用减柱造,前檐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后檐斗拱四铺作单下昂,单拱计心造。

回銮寺现存明代彩塑4尊,碑刻21通。其中以宋咸平五年(1002年)的《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和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的《重修回銮寺碑记》颇具历史研究价值。《重修回銮寺碑记》碑高210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青石质,风化严重。碑文为楷书,共24行,满行58字,额文篆书“重修回銮寺记”。

相传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关中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到山西介休绵山求雨,空王佛田志超就命令正在煮饭的弟子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泼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霖,干旱解除,万民欢腾。为感谢志超解民倒悬之恩,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王李世民率领臣子们朝山拜佛。这时,田志超的弟子银空在抱腹岩说师父已经圆寂西归。太宗未能如意,内心空悲,仰天而叹此行空望佛也,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古佛”四个大字。下山途中天降大雨,太宗行回銮到空山灵溪寺,看到寺院美景尽收眼底,唐王兴至即赋诗一首:“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梵钟交二响,法目转双轮。寂尔真化境,超然离俗尘。”太宗回京后几十年,寺宇重建。唐僖宗赐名“回銮寺”。

 

介休回銮寺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兴地村

提示:本站所刊载文章内容、图片及网站素材均来自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应用程序、影音资源、电子书籍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如需添加寺庙或纠错请邮件3463693778@qq.com
寺庙信息网 » 山西晋中市介休市回銮寺

宝宝取名 今年运程 在线算命 八字测算

马上测算 祈福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