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在原隋代无漏寺废址上所建,更名为“慈恩”。652年,玄奘为珍藏从印度带回的大量梵本佛典,仿西域建筑形式修建五层方塔安放梵本,此即大雁塔。1548年铸造铁钟一口,重三万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悬挂在钟楼内,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后历代屡有修建。今日的慈恩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初,评为首批全国4A级旅游景区。近年修复了大雁塔,新建成玄奘三藏院。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十分突出,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游客也纷至沓来。
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占当时进昌坊半坊之地,共有十余座院落,现存寺院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现在的大慈恩寺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寮房等。
寺院最北面建有著名的大雁塔。当时寺院建成后,即由朝廷延请玄奘法师任慈恩寺上座,设置译场,在此主持翻译佛经并讲经说法。玄奘为珍藏从印度带回的大量梵本佛典,于公元652年仿西域建筑形式修建五层方塔安放梵本,初名慈恩寺塔,后据天竺寺僧葬雁建塔的故事,改称大雁塔,沿用至今。塔原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经五十年风雨剥蚀,公元701-704年用纯砖重加营建为七层,后又改建为十层,遭兵火破坏仅存七层。明代在外表加砌砖面保护,至今仍保留了外加砖面的七层原状。塔身高约六十四米,呈四角锥体,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洞,沿塔内中心梯道可直达顶层。底层西侧石门门楣的阴线雕刻佛说法殿堂图,线条遒劲、构图精妙,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底层南门洞东西两侧砖龛内各有石碑一座,据传为玄奘亲手竖立。东侧碑文为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西侧碑文为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