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桃园市仁海宫

作者 : 寺庙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20-10-14 3867 人阅读

清道光年间仁海宫已是中坜、平镇和杨梅13街庄客家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雷厉风行寺庙拆除整併,仁海宫是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中,中坜地区唯一逃过拆除而被留存下来的传统信仰庙宇,因此奠定日后在此地区独大的地位。庙旁圣蹟亭深具丰富历史文化和客家人文特质意义,也是耕读文化典型代表,昭和年间最后的重建,外观融入当时流行的洗石子、巴洛克装饰艺术特色,成为全台唯一具体展现日治时期文化融合建筑风格的圣蹟亭。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寺庙信息网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历史

创建于清道光6年(公元1826年)的中坜市仁海宫,又名为新街庙,为桃园市中坜区最古老庙宇。中坜于清道光年间分成新街与旧街,由于新街日益繁荣人口逐渐增加,因此中坜、平镇和杨梅13街庄居民,联合在此建庙。最初仅供奉观世音菩蕯,后来商贾往来频繁,清道光8年(公元1828年)自北港朝天宫分灵妈祖为镇殿主神。日治时期昭和11年(公元1936年)日本政府开始皇民化运动,中坜郡守宫崎直胜(生卒年不详)到处拆庙,惟仁海宫因曾借宿久病不癒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公元1847年-1895年)之故,最后才得以保留。仁海宫历来共5次重修,民国98年(公元2009年)搭建的四柱三门牌楼成为中坜市区的地景指标。庙旁50公尺远的圣蹟亭,约建于晚清时期,后于日治时期昭和年间重建,因此融合当代「洗石子」建筑特色,并有日治时期大正年间流行的巴洛克凋饰。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建筑风格

仁海宫建筑空间佈局承袭自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山门独立于庙殿正前方,四柱三门的外型,绚烂夺目的重簷,正嵴中央置一火珠,左右两旁置双龙相向守护,以镇压禳火,成为中坜区的地景指标。山门向后的庙埕延伸至三殿式庙宇建筑,包括三川殿延伸至拜殿、正殿、后殿,和东西厢廓。三川殿正嵴(中国古代建筑主樑上方顶端的屋嵴)剪黏装饰双龙护福禄寿三仙,西施嵴(正嵴上方多加的一道嵴带)以剪黏装饰呈显华丽之姿,正殿正嵴则以双龙护塔来表现。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寺庙信息网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特色建筑

 

「海国长春」与「慈悦普济」匾额」

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因仁海宫泥牆土瓦、殿宇粗陋,加上历经风吹雨打壁破垣颓,因此同治9年(公元1870年)经众议决定重建,由庠生(为中国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就是秀才之意)王国华负责重建事务,并于翌年完成,奉献「海国长春」匾额,和当时另一面由中坜街庄信众奉献的「慈悦普济」,两匾额现均高挂于正殿上方。

 

圣蹟亭

巴洛克装饰特色的勋章纹饰圣蹟亭细部雕刻在仁海宫左侧50公尺处的中坜圣蹟亭,建于晚清时代,后于日治昭和年间重建。当时中坜最繁华的新街市况热闹,许多士绅、学子纷纷进驻人文荟萃,客家族群为了表示敬天惜字的传统,在仁海宫旁兴建圣蹟亭,用来将有文字的残书或废纸集中焚烧。圣蹟亭高约4.33公尺,亭身内部为砖造,外面以洗石子舖面。整座圣蹟亭共分3层,最上层为6面体,正面浮鑴「圣蹟」二字、亭簷圆弧,亭顶以花瓶为造型;中层为4面体,正面有一椭圆形炉口,周边则有複杂的线脚,和类似蝙蝠装饰,取其同音为祈「福」之意;炉体底层为8面体。受到日本当时建筑风格影响,重建时除使用洗石子,并融入巴洛克装饰特色的勋章纹饰(又名鲍鱼饰)等,为全台唯一有巴洛克装饰风格的圣蹟亭,是展现日治时期文化融合的例子,现为桃园市市定古蹟。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寺庙信息网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地址

台湾省桃园市中坜区延平路198号

提示:本站所刊载文章内容、图片及网站素材均来自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应用程序、影音资源、电子书籍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如需添加寺庙或纠错请邮件3463693778@qq.com
寺庙信息网 » 台湾桃园市仁海宫

宝宝取名 今年运程 在线算命 八字测算

马上测算 祈福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