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寺原名回龙寺,位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西南三河镇鸭庄村回龙山中,因一寺内奉佛、儒、道三教,故名“三教寺”。三教合一、藏书瑰宝、阁部遗诗、巨字题刻、和尚娶妻构成“三教寺”五道奇特的文化景观。为保护文物古迹,1982年12月1日,石柱县人民政府将三教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与寺侧秦良玉陵园一并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教合一
一寺信奉佛、儒、道三教,此为该寺第一绝。《四川通志》载:“三教寺,在厅(石柱直隶厅)回龙山,前临南宾河。明弘治八年宣慰马徽母陈氏建。崇祯十年都督秦良玉重修。”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的三教寺,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布局严谨,建筑奇特,占地2800平方米,由大山门、藏经楼、三清殿、玉皇殿、大佛殿等梵宫琼楼组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全系珍贵楠木构建,梁、挑、柱、角没有用一钉一铆。屋角飞翘,雕龙刻凤,特别是藏经楼四周的窗雕,精雕细刻,技艺精湛。山门呈八字形,门前有石阶相连,有石狮一对,立竖匾“三教丛林”。从山门进入四圣殿,殿上建有藏经楼,横额“大振宗风”。楼下中堂塑接引佛,两边分立四大天王。三清殿塑“通天教祖”、“原始天尊”、“李老君”三星像,泥胎彩塑,形象生动。三星像后筑普陀台,台上塑着普陀观音。玉皇殿正中塑玉皇大帝像,高丈余,楠木雕刻;殿两旁竖有历代游人的题刻石碑,殿额曰“丛林益茂”。左右各立天神像。其后有真武祖师。大佛殿内韦陀菩萨背面而立,铜铸释迦牟尼佛像端坐莲台,相传此像为秦良玉平辽时从辽东运回。铜像后有紫竹观音像,莲台前一尊卧佛,栩栩如生。
藏书瑰宝
三教寺不仅是高古幽静的丛林古刹,而且是继承中华武术和文化遗产的胜地。三教寺藏经楼上八大口立柜,每柜81格、格格装满经书。这批宝贵经书是三教寺僧戒和尚与秦良玉婆母覃氏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从北京运回的藏文本。这批经书已于1952年运交川东行署文教厅,现存重庆北碚缙云山缙云寺,此为该寺第二绝。
遗诗墨宝
从明代以来,历代骚人墨客游览三教寺和秦良玉陵园后,留下前贤题咏30余首。南明兵部尚书四川遂宁人吕大器,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到石柱筹集兵草反清复明,游览回龙山三教寺后,题下了“万派归宗”匾额和诗句:
“宾山颀兮宾水滂,万物芸芸芬且芳。/妇子嘻嘻怡其堂,庚癸频呼乐欲央。/我来陟此彼其康。/天开日霁鸟回翔,山亦芬兮水亦芳。”
诗中描绘出回龙山三教寺一带的风土人情及明代遗民反清复明的愿望。梁平县双桂堂高僧破山大师曾于明末避兵祸走石柱,游览三教寺丛林后挥毫题下“白云深处”墨宝及诗句,此为该寺第三绝。
巨字题刻
三清殿上,还有石柱蚂蝗寺清洁和尚于民国三十九年(1940年)题写的“鹫”、“岭”两个大字,字高4.27米,宽3米,为巴蜀丛林遗墨之冠,今字迹清晰可见其笔力遒劲。此为该寺第四绝。
和尚娶妻
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年底,秦良玉率白杆兵北上勤王,保卫京城,立了战功,明熹宗亲自奖赏白杆兵将领。当时,跟随秦良玉作战的有500名僧兵,分别来自三教寺、南城寺等寺庙。奖赏结束后,僧兵首领、三教寺住持智先和尚仍然长跪不起,天启皇帝以为奖赏太低,便又奖给他黄金白银、赐以高官,但智先和尚都坚持跪在地上摇了摇头,既不答谢,也不起来。这让天启皇帝感到非常不解,便问他到底需要什么?只见智先和尚眼睛悄悄往旁边的宫女望了几眼,天启皇帝顿时恍然大悟:“三教寺的和尚卫国有功,回家可以娶妻生儿育女。”听到皇帝的封赐,智先和尚十分高兴,连连磕头,高呼“谢主龙恩”。回到石柱后,在秦良玉的主持下,智先和尚娶了妻子范氏,生下两个儿子祖刚、祖祥,后来都在三教寺当了和尚,其中祖祥还成为三教寺住持。此后,石柱县境内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歇后语:三教寺的和尚——有家有室,意思是三教寺的和尚有老婆有家庭,此为该寺第五绝。
石柱三教寺地址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西南三河镇鸭庄村回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