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文庙

作者 : 寺庙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22-06-22 3867 人阅读

璧山文庙位于重庆璧山凤凰坡今陵园坡东麓,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嘉泰四年(1204年)落成,大成殿是璧山文庙的主体建筑,建于明代,采用如意式斗拱,结构巧妙,风格独特。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顶琉璃建筑屹立在凤凰山脚下,结构巧妙 ,风格独特,历史上是祭奠孔子的地方,2002年修葺一新后,内设有吕凤子纪念馆。璧山文庙是重庆市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也是全市境内至今保存较好、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

重庆璧山文庙-寺庙信息网

璧山文庙原建筑有三殿,侧为耳房,山门前建有一座石牌坊,侧有“礼门”、“义路”两坊。现存大成殿、厢房、崇圣祠以及在2001年重新复建的棂星门等,总占地面积(含殿前天井)共1240平方米,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呈对称格局,体现出我国古代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的传统规划方式。

关于璧山文庙有确切记载的历史大多源于乾隆《璧山县志》,其原址在县城南门,明万历年间,县令成宗耀改建在西门内,坐西向东,明末毁;清康熙二十五年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址上”,雍正七年覆没;雍正十一年知县许绍熙奉文修葺,仍改立西门内。可见,璧山文庙自始建县城南门,经历明嘉靖迁建城西、清康熙城南旧基修葺、及清雍正十一年复改立今址,三次较大变动,最终确立今址。

第一阶段文庙迁建璧山县城西: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时间是明嘉靖年间到明万历四年(1576)。先是明嘉靖年间迁建“启圣祠”——“至嘉靖间,始移启圣祠于县治后,西座东向,以俟海内”;然后,明万历四年(1576)成宗耀任璧山知县,“巨目公奉命来令兹邑,甫下车首以兴学校为念……甫半载而成,曰启圣祠,曰大成殿,曰东庑、西庑,曰戟门、棂星、泮池、石房,乃厨乃庠,糜不焕然一新。庙之右则明伦堂,堂之右则教谕、训导两衙附之,规模制定,与旧迥异”,这便是县志所谓将文庙“改建西门内,坐西向东”。“西门”,紧靠凤凰山北侧,考以地理环境,建文庙只能选择凤凰山东侧,也就是文庙的位置,别无他选。故万历四年应当是将文庙由璧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文庙所在的位置。

第二阶段在县城南门外旧基上修葺璧山文庙大成殿:时间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明代修建的璧山文庙,“明末毁”,到清康熙二十五年时,璧山已归并永川,“永令董粤固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基,止修大成殿,以备祭祀。至启圣祠、东西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名宦乡贤祠、学署、斋舍,俱未修葺”。

第三阶段璧山文庙改立今址,时间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雍正十年(1732),浙江会稽县人许绍熙由举人任璧山县令,第二年“奉文修建,改立今址,坐西向东”,建有“大成殿三间,两庑各三间,名宦乡贤祠各一间,棂星门三间,戟门三间,外立照墙左右二栅门,崇圣祠三间,规模略备”。到清乾隆二年(1737),时任知县黄在中捐立钦颁“万世师表”及“生民未有”、“大成殿”三匾额,又捐立东庑、西庑、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诸匾额,又修造各祠牌位、加筑外围墙、清釐学基”;清乾隆四年(1739),黄在中又“奉文立‘与天地参’扁额”;清乾隆五年(1740),黄在中又“捐建明伦堂三间、二门三间、头门一间,又捐建儒学、衙署六间,石砌殿前丹墀门外甬路,又虔造龙亭”。

 

璧山文庙地址

重庆市璧山区中山北路110号

提示:本站所刊载文章内容、图片及网站素材均来自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应用程序、影音资源、电子书籍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及时删除,如需添加寺庙或纠错请邮件3463693778@qq.com
寺庙信息网 » 重庆璧山文庙

宝宝取名 今年运程 在线算命 八字测算

马上测算 祈福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