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市泽州县二仙庙(小南村二仙庙)
泽州县二仙庙又称小南村二仙庙、真泽宫、二仙观,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小南村,始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高煤祠、三曹殿、西陵祠、五道殿、将军殿等,民国七年(1918年),重修东西耳殿。二仙庙神龛内供奉晋东南地区特有的地方神“乐氏二女”,宋徽宗时敕封二姐妹为“冲惠、冲淑”二真人。神龛精美繁复,彩塑清秀隽永。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
二仙是冲惠、冲淑二姐妹合称,这两位真人在晋东南地区受到普遍尊崇,据统计整个晋东南地区有51座二仙庙。关于二仙的最早文字记载见唐乾宁元年(894年)张瑜《乐氏二女父母墓碑》,这里描述当时二女已经具备了神性,并受到当地百姓崇信。陵川平城镇苏家湾村有一块《乐氏二神仙圣德之碑》,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勒石,碑文除为后周皇帝歌GS德外,用了大量篇幅记载了二仙传说,这是目前已发现上党地区最早的碑刻记录。这说明,二仙供奉应不晚于晚唐时期。盛行于晋东南地区的二仙信仰,从唐至明清,可谓香火不断、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二仙都是上党地区老百姓最热衷和痴迷的信仰对象。
传说这两姐妹本是唐代壶关县的农家姑娘,本姓乐,两人幼时七岁才开始说话,但一开口便能成章。生母杨氏早逝,父亲乐山宝又娶李氏为妻,可恨继母李氏对二女“酷虐害妒”,有一日,继母欺压儿女“单衣跣足,冬使采茹,二女性至孝,泣血浸土,化为苦苣,其叶有赤斑若血痕,然得一筐以归奉母……”。终于天降黄龙,二女被黄云托起,随仙乐而去。这等于是因安忍和孝道感动了天地,使二女子获得了神性。后宋徽宗崇宁年间,北宋与西夏久战不绝,乐氏二女显灵为宋军送饭,宋军大胜,徽宗敕封她们为冲惠、冲淑二真人,庙号“真泽”,入祀典,每年由官府祭祀。从此,二仙的传说就流传更广,成为晋东南地区特有的神祇。
泽州二仙庙建筑布局
泽州二仙庙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原有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戏台、山门、过厅、献殿(香亭、拜殿)、正殿,前院东西两侧有厢房,山门东西两侧有耳房,后院东西两侧有廊房,正殿两侧有耳殿。现存一进院落,东西长44米,南北宽28米,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过厅、献殿、正殿,两侧有东西廊房、东西耳殿。
献殿
献殿也称拜殿、香亭,位于正殿前方,后檐台明与正殿前檐台明相距58厘米,为清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后檐敞口式,单檐悬山顶。
正殿
正殿为庙内主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26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为后三椽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前檐柱间后人装四叶隔扇门。
东西耳殿
东西耳殿位于正殿东西两侧,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廊式,单檐悬山顶。主体结构属明代遗构。西耳殿明间顺脊串下有民国七年(1918年)维修题记。
东西廊房
东西廊房位于后院东西两侧,面宽十一间,进深四椽五架,前出廊式,单檐悬山顶,主体结构属清代遗构。
天寓壁藏
晋城二仙庙正殿内木雕“天寓壁藏”,也称为“天宫楼阁拱桥壁藏” [2],主龛三间歇山式,前后两进,东西设有楼阁与主龛连结,栏杆、斗拱、外檐装修及装饰中所用的图案都具有宋代风格,天宫圜桥是宋代佛道帐常用的手法,是一座典型的宋代木构建筑模型,龛内正中塑二仙坐像,高2.5米,两侧分列侍女像,共16尊,高1.48~1.63米,后檐墙现存卷轴山水花鸟壁画9平方米。
泽州二仙庙地址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小南村
寺庙信息网 »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二仙庙(小南村二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