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天贞观(凤山道院)
吕梁天贞观又称凤山道院,位于山西吕梁市离石区滨河北路东川河畔的凤山山腰,始建于北宋时期,是为祭祀宋朝时期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朝时期道士孙云际而建。元朝时期天贞观毁于兵燹,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天贞观重修,明宣德四年(1429年)天贞观修缮、扩建。明景泰七年(1456年)天贞观修缮、扩建。明朝时期天贞观屡有修葺,清朝时期天贞观屡有修葺,1986至2006年进行过多次修缮。现存主要建筑为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箓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2006年5月25日天贞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梁天贞观建筑布局
天贞观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3平方米。天贞观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形成上下两院。红墙灰瓦,飞檐斗角。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布局疏朗,神界宽阔。上院自西向东现存三清殿、真人殿、读书楼、上院门、膳房;下院自西向东现存观音殿、陈抟殿,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观外台阶两侧现存古建筑有关帝庙、土地庙、五道庙等。观内还有碑3通、石碣19方、经幢1尊。
天贞观上院
三清殿
三清殿是一座单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形制和陈抟殿相似,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创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景泰元年(1450年)、成化六年(1470年)、天启七年(1627)以及清代均有重修。殿内供奉着道教级别最高的三位神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他们居住在三清天界,即玉清仙境、上清仙境和太清仙境,是为“三清”。
孙真人殿
孙真人殿为二层窑洞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檐布瓦屋面,孙云际对凤山道院的贡献非常大。据观内2010年所立石刻记载,孙真人,名浩远,字云际,号乐阳子,玉亭(今离石)人。他精通天文地理,幼年在玄都万寿宫出家,十七岁入天贞观苦行修道,炼精淘丹四十余年,符药济人,多次主持凤山道院的扩建。因孙云际在凤山道院隐修四十年,为州人祈雨求福,悬壶济世,并多次主持重修和扩建凤山道院,为民祈欀,数百年来,在道徒和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当地民众把他的诞辰日——农历正月廿六作为凤山庙会祭祀,延续至今。
天贞观下院
三官殿
三官殿是一座二层建筑,紧靠院墙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下为三孔砖窑,上为砖木结构,供奉着天、地、水三官。他们是道教最早的神灵,比三清还早。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天、地、水的敬畏、感恩之心。
雷公殿
雷公殿还挂着财神庙的牌匾,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单层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雷公就是雷神,能施行雷法,和电母是夫妻。
玉皇楼
玉皇楼即“黄箓宝坛玉皇楼”,又名“凌虚楼”,是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创建于明景泰七年(1457年)。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重檐歇山顶,灰筒瓦覆顶,上下两层均有木柱围廊。门额题“黄籙寶壇”。一层灵官殿供奉着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二层玉皇楼供奉着玉皇大帝。楼西侧立着一通古碑,是凤山道院最早的石碑《重修三阳山祖师希夷庵记》。
陈抟殿
因陈抟被后周世宗柴荣赐号“白云先生”,故又名白云洞,是凤山最早的庙,始建于宋代,元代重建后毁,明代又重建。据观内《重修三阳山希夷祖师庵记》载,洪武十三年(1383年) 王混然重建,明景泰元年(1450年)孙云际及其弟子重修。殿宇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檐下造型繁复,蓝绿彩绘,十分华丽。殿顶覆盖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正脊黄绿琉璃装饰,中间脊刹高耸,两端螭吻相对。
殿内供奉着陈希夷。殿内西壁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为永乐十一年(1425年)彩绘壁画《修建武当山宫感应之图》,沥粉贴金,描绘武当山总体建筑分布图及神灵显灵之图。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吕梁天贞观地址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滨河北路东川河畔的凤山山腰
寺庙信息网 » 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天贞观(凤山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