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芮城县城隍庙
芮城县城隍庙位于山西运城市芮城县黄河西街柳树街财富广场南侧约180米,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中轴线上保存有享亭、献殿、大殿、寝殿四座古建筑,是宋、元、明、清建筑的集合群,1982年,芮城城隍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开辟为芮城县博物馆所在地。1986年芮城城隍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芮城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芮城县城隍庙建筑布局
芮城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建筑大殿为宋代遗构,享亭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所建。中轴线上有享亭、献殿、大殿、寝殿等主体建筑,两侧配有东西廊房等享亭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柱子粗矮,柱头置圆木大额枋,额枋上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斗拱硕大古朴,构件加工粗糙,具有早期建筑特色。
山门
城隍庙的山门和戏台合二为一,单檐硬山顶,中间为过道,平时作为山门使用,遇有节日,过道上方棚以木板,即成为戏台。
享亭
享亭俗称“看台”,为元代建筑。是古时庙会时观看戏曲表演所在的建筑,享亭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布灰筒瓦,梁架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所用柱子粗矮,柱头施粗圆形大额枋,额枋为整根木料所制。柱子及大额枋为当时就地取材,不加修饰,横跨三间,木料根部及分叉部分都极为明显,为元代建筑所具独有特色。大额枋上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斗拱硕大古朴,建筑形制粗犷而浑厚,具有浓厚的元代早期建筑特色。
献殿
献殿建于明代,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悬山顶,屋顶布灰筒瓦,前后设门通往大殿。献殿平面呈长方形,前檐设插廊,中部辟门通往大殿,外露四明柱,台明前出1.17米,总宽0.78米,前檐设压岩石,砌三步踏道,殿内为方砖铺地。献殿主要用于摆放朝奉祭品或上香之用。
大殿
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布灰筒瓦,梁架为六架椽屋乳松对四椽松用三柱,柱头五铺作双下昂斗拱,补间斗拱各一朵,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劈竹式昂嘴,蚂蚱形耍头,屋架举折平缓,斗拱硕大,拱瓣清晰。其屋顶房脊正中的瑞兽和两端的鸱吻均为琉璃制,歇山部分的“二龙戏珠”琉璃山花为明嘉靖三十年立,全国罕见。殿内斗拱之间墨绘花草图案为明代所绘制。整个大殿形制古朴典雅,雄伟壮观,虽经历代重修,除少量构建更换外,其大木构件及斗拱仍为宋代遗物。
寝殿
寝殿,建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三檩无廊式结构,二架椽屋通檐用两柱。平板枋上置简单的斗口出单浮云耍头,补间科斗拱,殿内横梁上装饰花卉纹驼峰。寝殿内供奉城隆和城隍夫人,为城隍爷休息的地方。
碑廊
碑廊陈列有北魏、北周、隋、唐、宋、元至明、清的历代名碑、造像碑、墓志铭等共98通。其中最具价值的为《中条山靖院道堂铭》碑,是唐代的篆字碑,由王彦撰文,元稹书丹,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一通书法名碑。
芮城县城隍庙地址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黄河西街柳树街财富广场南侧约180米
寺庙信息网 » 山西运城芮城县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