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稷王庙(后稷祠)
稷山县稷王庙又称后稷祠,位于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步行西街,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原址位于县城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据传说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明隆庆元年(1567年),庙宇迁至现址。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庙宇毁于火灾,后在知县李景椿的主持下,于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稷山县稷王庙是专祀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姬弃的地方,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气势宏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风格最高的纪念后稷的宫殿式庙宇。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县稷王庙建筑布局
稷山县稷王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104米,东西宽87米,占地面积1008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泮池、过亭、姜嫄殿及两侧钟、鼓楼和东西垛殿。现存过亭、姜嫄殿及东西垛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皆为清代。
献殿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琉璃彩瓦。雀替与枋板上的雕刻有稷王教民稼穑的人物故事和动物花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尤其是前檐下栏板上的农事图为最,详细记录了古人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一套完整的农事活动。农事图正中是祭祀谷神场面和稷王教民稼穑图,两侧是农事劳作场景,手持谷穗的稷王、播种耕耘的农夫、田间耕作的牛马、麦场碾打,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是今人研究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特别是农具发展、粮食生产的珍贵图像资料。
后稷楼
后稷楼建于清代,为庙内主要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基本呈方形,台基陡高2米,面积达380平方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高约30余米。四周回廊,周围20根石雕廊柱。前檐明间两根平柱为蟠龙浮雕石柱、保存完整无缺,长龙张牙舞爪,威猛劲健,雕技细腻娴熟。其余为浅平雕圆柱,图案题材丰富,变化多端,精雕细刻技艺超群。二者雕造手法虽迥然不同,然各有千秋,对比鲜明,同出于能工巧匠之手。琉璃瓦顶富丽堂皇,尤以正脊雕饰华丽美观。脊中部饰三重檐楼阁三座;两侧饰芍药、牡丹花叶浮雕,顶端饰飞马行走;两端为龙吻吞脊。
姜嫄殿
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着后稷之母——姜嫄。姜嫄殿是稷王庙最早的建筑,与殿前的四柱亭都是典型元代构建。亭前为泮池,其上建有一单孔石桥。
稷山稷王庙有三绝
一绝:精湛的石刻。
正殿前有两根浮雕蟠龙石柱、20根石雕花柱,回廊石柱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雕刻精致。两根浮雕蟠龙,怒目圆睁,吞云吐雾,祥气横溢,一柱是云腾浪涌,鱼跃龙飞,一柱是火焰熊熊,朱雀穿跃,真是摄人魂魄,蔚为壮观。
二绝:奇妙的木刻。
献殿的前檐为立栏花板,木质浮雕生动地展现了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完整农事活动图。有手持谷穗的后稷、播种的农夫、矫健的牛马、碾谷物的碌碡以及扬谷物的扇车,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农耕文化的珍贵资料。
三绝:壮美的琉璃。
稷王庙的琉璃有黄、橙、红、绿、青、兰、紫七种颜色,流光溢彩。屋顶的彩瓦及脊饰上的花卉、流云、天马、仙人、神兽都是琉璃构造。最精彩的是后稷楼琉璃主脊高1米多,两端雄踞着高约5尺的琉璃螭吻。大殿屋脊正中有小型琉璃塔三座,有花卉、牡丹、天马、神兽、螭吻。献殿、钟鼓楼及姜嫄殿屋顶都有琉璃塔,神态逼真。精美的琉璃制品历经百年不褪色,使整个庙宇流光溢彩。
稷山县稷王庙地址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步行西街
寺庙信息网 » 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稷王庙(后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