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南山寺(灵泉寺)
柳林县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南山,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历经宋、金、元、明更朝换代,战乱相侵,屡加补茸,现存的大雄宝殿为仿唐建筑,其余皆为明清遗构。据史料记载,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禹王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驾幸于此,甚感壮美,敕赐尉迟恭在孟门道院旁大兴土木,监造楼台殿宇数百处,于是形成南山寺建筑群。该寺坐北向南,有山门、观音殿、圣境殿、古佛殿、普慧院、灵泉别院、友云亭、祖师堂等殿宇,建造恢宏,金碧辉煌,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曾在此为僧。王庭筠、傅山、杨金等文人大家也先后来此,并留有诗作。
柳林县南山寺建筑布局
南山寺坐北向南,南北长88.6米,东西宽47.2米,占地面积4181.92平方米。分为寺内、寺外两部分:寺内属二进院落建筑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山门、大雄宝殿、后佛殿。一进院东侧是药师殿、观音殿。西侧是地藏殿、三大士殿;二进院,西侧有配殿,后佛殿为砖砌横栱窑。寺外有源神殿、观音殿、圣境殿、眼观庙、火神庙、文昌庙、五楹祖祠堂、木牌楼等四个院落;寺西、南两侧有僧塔600多座,为元、明、清时期遗构。
山门
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木结构建筑。门前有一副楹联:“敬德监修历经沧桑知兴替,蛟龙破壁莫以成败论英雄”。彰显了其历史悠久、荣辱兴衰的历史。
山门外有源神殿、观音殿、圣境殿、眼观庙、火神庙、文昌庙、五楹祖祠堂、木牌楼等四个院落;寺西、南两侧有僧塔600多座。
钟鼓楼
位于山门两侧,悬挂于南山寺钟楼的大钟,为仿古铸钟。据“重铸南山寺钟记”记载:本寺钟非乃一般寺庙之钟矣。据考证:清嘉庆庚申年石刻记载,乃十景之一“钟绽神文”也。此钟来之神奇,挂之神点,音之神远…。历经千余载,钟迹未动。在抗日战争期间,国难当头,举国为抗倭寇,将钟献于国家,制造军火,抗敌救国。后来,欣逢国家抢救文物,恢复古迹之机,为发展旅游事业,各界人士鼎力捐资,仿古铸钟。
大雄宝殿
为仿唐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柱头铺作为双抄双昂七铺作斗拱,补间柱作人字形斗拱。殿门有楹联一副:画栋雕梁唐古晋韵辉千古,庆云甘露佛祖灵光覆万民。殿宇雄挺大河,下临幽雅寺钟与汹涌洪涛共鸣。惜于20世纪40年代,民族灾难,社会变迁中,九檩八达殿被拆,佛像神钟遭毁,古寺十景仅存二三,遍跋南山唯建断壁残垣,令人目不忍睹。上世纪80年代,国运昌隆,百业振兴,1999年破土,历时四年,重建了仿唐大佛殿,彩塑了释迦牟尼佛、文书普贤二菩萨金身及背后悬塑了弥勒佛。
药师殿、观音殿
均为砖砌拱劵窑洞三孔,平台式窑洞顶。
地藏殿、三大士殿
其形制、结构与药师殿相同。
“无头神鲧”石雕坐像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据说这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
柳林县南山寺历史
据有关资料记载可知,有史以来,南山寺经历了二次大的灾难:
第一次是来自大自然的灾难
南山寺自从唐贞观十三年建造寺院,历经唐、宋、金、元、明、清,到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被一场大火将正殿以及四十多间配殿全部化为灰烬。关于这次火灾事故,众说纷纭。但孟门南山寺遭此灾难是毁灭于自然灾害。其实,人在大自然的暴力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的,也是可怜而渺小的,更是束手无策的。尽管,毛主席曾说:“人定胜天”,也许只是表现了一种帝王之气势。面对自然灾害,事实上人是不能胜天的。所谓的“人定胜天”,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种哲学表述,仅仅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期望想象,也是人征服自然的一种美好愿景。
我国古代,随着一个村庄,或一座城镇的诞生,习惯上,人们总要在其周边选一块风水宝地,建一座寺院,或建一个或几个寺庙,这几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有观音庙、老爷庙、龙王庙、土地庙等,这在吕梁山区的城市与乡村随处可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民情、民意,也是人们对宗教文化的崇拜与重视,或者说是对神的敬畏。纵观中国历史,不管是官家、商家,还是民间,对宗教文化的崇拜和重视是高度统一的,特别是在宗教胜地的建设上,无需做多少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就能达到很好的统一。孟门南山寺既然被烧了,是否重新建造,乃毋庸置疑。于是,从乾隆五十九年,也即南山寺被大火烧毁后第十个年头,依原样就又重新建造了南山寺。但此次重修,在原结构上作了重大调整,比如,将东西两庑的各二十四间木结构改建为无梁殿,将前院中央的关帝殿改建为三层楼阁式木结构建筑等,于是,南山寺又再现了寺院往日的风采。
第二次是来自日本侵华战争的灾难
孟门关曾与晋东娘子关齐名,有“东有娘子关,西有孟门关”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孟门在春秋战国时期为赵国蔺邑,秦国多次攻打,直到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 才“拔我蔺”。据传秦庄襄王曾在此安营扎寨,并将孟门南山峦改名为庄王山。隋唐时期则是河西绥州与河东石州的交通要冲。孟门关附近的地龙堡,宋初建堡,曾由杨家将把守。清同治年间,武将刘山大镇守黄河时也住此堡,居者自喻地龙,因名地龙堡。
1943年4月19日,柳林日伪军数百人“扫荡”石洞门(今孟门镇石洞门),杀死群众44人,致残9人,十几名青年女子受害,制造了震惊省内外的“石洞门惨案”。然而,悲剧并未因此而结束,年老的南山寺又一次遭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这是来自日本鬼子的侵华战争,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抗日军民要真正抗击侵华日军,必须建造自己的兵工厂,制造自己的武器。在一没资金,二无建材的困境下,只能把目光投向寺庙,因为,这样不用花一分钱,就有现成的建筑材料。于是,就出现了拆南山寺庙建造兵工厂奇特的悲剧。当然,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试想一下,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留着一座寺院又有何用?为此,南山寺曾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山寺只有残留的殿柱底座和东西两排窑洞。窑洞是孟门中学校舍,这又是一个独特的景观。当时,孟门一带的农村,解放后所办的学校,大部分设在寺庙里,其周边县的农村差不多都是如此,这也许是贫穷造成的。诚然,宗教和学校都是以传授文化和播扬文化为职能的,当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寺院里相互碰撞、互为融合之时,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处难以言表的一种格局。其实,将学校建在寺院里,总给人一点不太合适的感觉。孟门中学一位女教师说:每当夜深人静时,总听到一种很恐怖的声音,象似鬼哭狼嚎。当被这声音惊醒后,就再也睡不着了。在此,我们姑且不论其存在与否,当就一个女教师长期住在寺院里,其恐怖心理可想而知。当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拆寺院建兵工厂的事。但从本质上讲,这次南山寺的灾难,要归于毁于战乱。
柳林县南山寺传说
神秘而传奇的南山寺,自然有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禹凿孟门、四十里钟声、聚宝盆、孟门熬、友云禅师、左扭柏林、秦庄襄王、灵泉圣水、灵狐救妃、驴尾巴等。
传说之一:禹凿孟门
据《吕氏春秋》、《尸子》、《永宁州志》等文献记载和孟繁仁、白礼昌等专家考证:孟门是大禹治水的第一门户,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据说是大禹当年伫立指挥治水时留下的印有深深脚印的“禹王石”。又据战国尸佼《尸子》记载:有“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当年,龙门、吕梁、孟门和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四大重点工程。这里所说的“孟门”,即今柳林县的孟门镇,也即陕西省吴堡县东临黄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开蛟龙壁,谓之孟门也。在大禹治水之前,孟门村西南蛟龙石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滚滚黄河之水的去路,形成了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大禹在孟门村西南劈开蛟龙壁,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孟门十景”之一的“黄河洪涛”。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所谓孟门之名,涵盖今柳林孟门至河津之黄河段的河道两侧,柳林孟门乃其北起,河津龙门是其南止,而柳林县的孟门正位于最上游,所以,孟门被称作黄河第一门。
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人们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因其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国号夏,成为夏朝第一位天子。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最卓著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所以,称之为大禹。
据说,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至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自夏以来,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为感念其功绩,后人修庙筑殿,尊其为“禹神”,中国也被称为“禹域”。其实,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水,是因为标新了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治水精神,特别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史典故)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责任心与献身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传说之二:四十里钟声
南山寺内有巨钟一口,因有“四十里钟声”之传说,俗称“四十里钟”。相传,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从上游漂下来一铜一铁两口大钟,当漂到孟门段时,两钟相撞,发出“叮当、叮当,你在南山,我在潼关。”铁钟遂漂至岸边打转,镇上人感到十分奇怪,随即便告知寺僧友云,立即带一百余众和尚,七手八脚地将钟拉上南山寺,并为之建钟楼一座,悬挂铁钟。铁钟挂好后,友云告诫第子,他要出门远游,千万不能敲击铁钟,待铁钟自鸣之后,才可敲击。说罢,他就打点行装出发了。友云一路急走,当走到薛家圪旦沟底时,扎裤口的带子开了,他一只脚踏在一米见方的石上,扎好带子。此石尚留一个深深的脚印,现命名为“友云石”。然后继续赶路,当他走到王老婆山时,忽听见钟声“当、当”作响,旋即返回南山寺。原来是因一个小沙弥好奇,拿起锤子敲击之。据说,友云和尚走多远,钟声就能传多远,因友云当时走到王老婆山时,正好走了四十里,所以,南山寺钟声也只能传出四十里。
传说之三:“聚宝盆”的故事
元朝末年,因朝纲败坏、战乱连年,南山寺也难免其难,昔日香火鼎盛的南山寺,战时却凄凉萧条,寺院仅剩一个老方丈和七个小和尚。和尚们除靠微薄的香火钱和地租过活外,还养着一些救下的牲口,小和尚们每天都要轮流去寺外割草来喂牲口。然而,黄河岸边常年非涝即旱,要寻到好草实属不易。有一天,一个叫“觉灵”的小和尚挑着两只篮子,拿着一把镰刀,朝着日出方向走去。觉灵是年龄最小的和尚,淳朴善良,稚气未脱,他觉得日出的方向应该有很多青草的。可他跑了半天却一无所获。又翻过两座小山,越过两条小沟,到了一个崖畔上。此地云蒸霞蔚,别有洞天,觉灵好奇地爬上去,站在巨石上往下看时,惊奇地发现八、九米处有一块见方两丈的洼地,虽不在向阳处,却奇怪地长着一片绿油油的嫩草,他惊喜万分,于是将镰刀和篮子扔向洼地,又拽着蒿草退着走下洼地,兴奋地挥舞镰刀,很快就装满了两篮子草,高高兴兴地回到寺院。七天后,又轮到觉灵割草。他一出山门,又来到这块洼地,便见割过的草竟又长的和原来一模一样了。迟疑片刻,不管三七二十一,又割了满满两篮子。自此,只要轮到觉灵割草,他就悄悄寻到这里。过了些时日,老方丈觉得很奇怪:其他六个徒儿出去为啥很晚才回来,而觉灵每天轻轻松松出去,又高高兴兴回来,还能割到又多又好的草,难道是他把老百姓辛苦割好的草偷回来了?百思不得其解,为弄明缘由,方丈还是追问了觉灵,觉灵无奈只好一五一十地说了割草的怪事。方丈先是半信半疑,觉得诚实勤快的觉灵不可能说谎,心想:难道真有这等奇事?莫非是大禹显灵了?于是,让觉灵带他前去看个究竟。两人来到洼地,方丈见这里的草果然比周围的草又旺又绿。
为弄清事由,方丈又带了最信任、年龄较大的觉远,再次悄悄来到洼地,用镢头刨,可刨了三四尺深也没发现啥,方丈就坐在一旁休息。忽然,周围雾气腾腾,清泉汩汩,鸟语花香,风景独好。方丈心想,或许这里真有什么东西?于是又用镢头刨着,不一会,“叮当”一声,觉远喜出望外地喊道,“师父,有东西,你看这…”,方丈急忙站起身,走过去,压着嗓子喊道:“小声些,小心砸坏!”当他们用手刨出一看,觉远失望道:“师父,这是一个破铁盆呀!”但见师父手小心翼翼地端着盆子反复观察,便低声道:“师父,这是啥东西?”方丈迟疑片刻道:“哦,这…,这只是个破旧的香炉,唉,扔了可惜,还是拿回去作喂狗盆吧,那狗也怪可怜的,每天往寺里跑”,觉远不解地答应了。回到寺院,将破铁盆作了喂狗盆后,说来也奇怪,方丈见狗每天吃盆里剩菜残羹,却总见盆里满满的,便训导徒儿们不得浪费。过了几天,见喂狗的盆里依然如此,方丈训斥徒弟们之后,便把盆洗了拿回禅房,随手放在门后。当晚,方丈回屋后习惯地把禅杖立在门后,恰好放入了那盆里。次日,要出屋时,方丈惊讶地发现盆里竟多了十几根一模一样的禅杖,心想,“难道这真的是?”为确认自己的猜测,方丈拿出禅杖,往盆里放了两枚铜钱,第二天一看,果然又是满满一盆。他将钱取出,只留了一枚在盆里,翌日再看,又是满满一盆。从此,他们不仅不缺吃穿,而且还分给周围的贫苦百姓。为避免被人发觉而引发祸患,方丈只在迫不得已时才偷偷地拿出来用用。
五年后的一天,小牧童高崇熙告诉方丈,说他见孟门来了十几个官兵,说是要到南山寺来。方丈心想,南山寺近几年风光不再,怎会又有官兵结群而来?或许是秘密泄漏,引来恶人?便煞费苦心地把那盆子偷偷埋了,又在埋盆处栽了一株小柏,并将小柏向左扭了三下,一为作标记,二为掩人耳目。次日,果然来了十几个官兵。经一番对话后,方丈才认出领头的竟是15年前他的俗家弟子刘定河。刘定河本是孤儿,其父是闻名晋陕蒙的“浪里飞舟”刘洪。当年,刘洪为从一个蒙古人手中追回南山寺被盗的禹王图和唐太宗御旨,含冤入狱。其妻薛氏为救刘洪出狱而中了奸计,被几个蒙古鞑子凌辱致死。刘洪闻此噩耗,也在狱中碰壁而死。老方丈慈悲为怀,又因刘洪为南山寺牺牲性命,便收留了九岁的定河及弟弟定山。六年后,朱重八行乞至南山寺,刘定河一见如故,因都有家仇国恨,于是随朱重八远走江湖,直到揭竿而起,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现在,刘定河是明廷将领,朱重八成了当朝圣上。闻此喜讯,老方丈激动万分,连诵“阿弥陀佛”,唤来觉远,让兄弟二人相认。这时,寺里小和尚才知道觉远就是刘洪的儿子、刘定河的弟弟刘定山。
刘定河在南山寺小住两日,和弟弟刘定山一起祭拜了父母,又在庄王山顶、孟门古渡游走了一番,便要启程返京。觉远坚决要跟随大哥刘定河习武从军,以承其父之志。方丈训导无奈,应了请求,并悄悄告诉觉远聚宝盆一事,希望有机会时,向圣上禀明,妥善处理,免酿国患。不幸的是,刘定河和觉远等人赴京途中,在娘子关遇元朝鞑子,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老方丈年高体衰,闻此噩耗而卧病床榻。他深知不日即将圆寂,便让觉灵去寺外寻那株左扭的柏树。然而,当觉灵找到那里时,看到师父所说的山坡上茂密青翠的柏树林,所有柏树的树干全是左扭的,便将实情告诉了师父。方丈听罢,嘴角微扬,“好…也好啊,阿弥陀佛,玄…玄…”话未说完就圆寂了。当朝圣上朱元璋(乳名“朱重八”)闻讯,特遣钦差在南山寺塔林中为老方丈建了一座又高又精致的石塔,也为觉远和尚(刘定山)及其父亲“浪里飞舟”刘洪在南山寺碑林中各立石碑一块,以纪之。后来,孟门百姓把挖出聚宝盆的那块地叫做“盆底圪垛”。并有传言说,其实方丈看到那块洼地周围有灵气时,就已识得那个“破铁盆”是聚宝盆,只是为免夺宝之争、战乱之苦,才故作不知。
有一晚,常到南山寺读书的小牧童高崇熙梦见老方丈悄悄告诉他,那个聚宝盆本是玄奘取经路上用以化缘的紫金钵。那么,传说中的这个“聚宝盆”,今天究竟何去何从了呢?还在孟门南山寺外的野林厚土之中吗?其实,“聚宝盆”并非玄奘手里的“紫金钵”,而是一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更不是老方丈挖出来的“破铁盆”,而是一种普度众生、洒爱人间的慈善,是刘洪嫉恶如仇、舍生取义的精神,是老方丈大慈大悲、心念苍生的魅力。传说归传说,其实,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不去幻想“聚宝盆”的面世,只要我们拥有慈善、正义和智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险,不辞艰辛,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走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每一步,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聚宝盆,我们也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而不贱、死犹高贵的人生财富!
传说之四:孟门熬
明朝末年,陕北李自成揭竿起义,而孟门距李自成的老家陕西米脂只有百十里,消息传来,孟门的很多百姓也纷纷投到李闯王的帐下。他们强悍矫健,勇猛异常,能征惯战,杀得明军闻风丧胆。当战报传到京城,崇祯帝龙颜大怒,视“定胡”(定胡,郡县名,在今柳林孟门,金代撤县,因此明代仍惯称其为“定胡”)为“闯贼窝”。于是,钦命一名武将带兵剿灭。将军率领军队到达孟门后,发现身强力壮的人都已投奔了闯王,村社十室九空,不但找不到人,就连可吃的东西都找不到。那时,人们将各种粮食都制成面粉,然后煎成饼,随身做了干粮。后来,搜到一些妇儒老叟,人们跪地求饶,头都磕出了血,恳请灵显将军宽恕这方人。又用豆粉汤熬煎饼为官兵煮饭吃,没有蔬菜,就加点鲜芫荽当菜。将军一边看看老百姓孤苦伶仃的样子,一边看着兵士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动了恻隐之心。将军思前想后,于是给崇祯帝写了一道奏章,其中,对孟门人尤其借豆汤熬饼子一事,大加褒扬,在“熬”字上大作文章,苦谏朝廷赦免这方人的“罪”。将军把奏章托付给副将之后,就拨剑自刎,这位将军以一人之命赎救了孟门所有的百姓。后来,副将带着这位将军的首级和奏章回朝交旨,从此,朝廷再没派人来剿灭。为了纪念这位将军的大恩大德,孟门人民在黄河岸边的前冯家沟村盖起一座祠庙,尊奉其为“灵显将军”,庙名为“将军庙”。孟门百姓经常将“熬”与香火供于此。
自此,孟门“熬”,由昔日的“救命汤”逐渐变作了今日的美味小吃和待客佳品。如今的“孟门熬”,在山西再度出名,成为吕梁人乃至山西人特别喜爱的一道特色菜。也许是由于时间久远,“孟门熬”这个名字已经鲜为人知,故称“豆腐熬饼子”。当下,山西很多饭店都有这道菜。
柳林县南山寺地址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南山
寺庙信息网 » 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南山寺(灵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