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柳林县香严寺(香严院)(阁子寺)
柳林县香严寺又称香严院,俗称阁子寺,位于山西吕梁市柳林县薛家湾路柳林贺昌香严水岸小区南侧约200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赐名香严寺。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毗卢殿、十王殿、慈氏殿、东配殿、七佛殿、观音殿七座建筑为元代所建,余皆明代所建,2001年6月25日香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林县香严寺建筑布局
香严寺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临崖,由东西向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东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毗卢殿、十王殿、崇宁殿、伽蓝殿、随喜殿。西院中轴线上依次为藏经殿、后佛殿、玄天殿;两侧为膳房、僧舍等。
天王殿
天王殿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建筑,平面呈长方型,坐北面南,偏东20°。梁架结构为元代风格,斗拱及其他瓦作、小木作为清代风格保存较为完好。大殿的柱头科,平身科斗拱均为单昂三踩斗拱一种形式。柱头有较为圆润的卷刹,柱头科与平身科斗拱仅后尾由搭牵的存异而相异;平身科上施真下昂。在正心瓜拱与外拽厢拱之间设置如意型拱。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天王殿与毗卢殿之间,为金代建筑,是该寺中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大雄宝殿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式的建筑。该梁架为厅堂式六架椽屋前后搭牵,四椽伏用四柱,为金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后槽金柱采用了减造柱,大额杭横跨二次,稍间脊部七八举,前檐部,后檐部为五二举;平均檐为五六举,后檐不施飞子。总体举架较陡,也是该寺内建筑举架最大的、殿内现存完整的元大德二年(公元碑51年)青砖雕刻的佛龛108块砖雕。
毗卢殿
毗卢殿是寺内主要建筑之一,也是寺内元代群体建筑的代表。位于中轴线北端。该殿为面阔五间,进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明间、次间前部作廊。周置五铺作斗拱36朵。柱头卷刹,内金柱前四根与檐柱相对,柱顶石为园柱体,而侧开槽,为装修所用。内根后两根,采用了减柱法、移柱法。前内柱头作为栏额与普板仿两稍间作丁伏梁插于次间内柱;后内柱柱头亦作栏额、普板仿,两侧穿西伏梁,前后丁伏梁上作转角四铺作斗拱一朵,上承四椽伏。后内柱头作斗口跳斗拱承四椽伏梁上,另一头置于前内额普板杭上的斗口跳斗拱上。梁头上置内中平椽、梁头挑出耍头,置外中平椽,驼峰呈陶瓣形。
东配殿
东配殿:从寺院的碑文记载和现存的梁架结构分析中可知:为宋早期的建筑,该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式建筑,坐东向西,梁架为大厅堂式四椽屋搭牵,三椽伏用三柱,为早期的元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斗拱、殿内前后檐铺作按其位置共分三种;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由于后檐无普柏枋,故无补间铺作。但按其构造型式可分为二种:前檐铺作无为四铺作里外并抄计心造;后檐为斗口跳。根据省古建筑测绘,该殿用材比例等做法,斗拱高与檐柱高之比为1:2.9。由以上分析可知梁架结构至少为宋代遗构无疑。很可能为唐代遗构。
地藏十王殿
地藏十王殿为面阔五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建筑,坐西面东,偏北20°。为元代建筑风格,保存较为完好。据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地藏十王殿碑记》中记载:“所谓阎罗君邪是□……香严寺郡西大观□作无稽金大定间重修□□,犹有存焉者,大约为隋物也一…”由此可知:地藏十王殿创建年代在隋唐时期,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75),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均有重修。从现存的斗拱和梁架结构来看,至少为元代遗构。斗拱同东配殿相似。根据山西省古建所测绘,该殿用材比例等做法,斗拱高与檐柱之比为1:3.83。由以上分析可知:梁架结构为元代早期建筑的显著特征。
慈氏殿
慈氏殿位于地藏十王殿北侧,与其紧密相连。为同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即元代建筑。慈氏殿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式建筑。殿内前后檐铺作按其位置共四种: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但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二种:前檐铺作均为四铺作里外并一下昂,计心造,后檐为斗口跳。该梁架为厅堂式四架椽屋搭牵,三椽伏用三柱,为早期的元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脊部五九举,前檐部为四六举,后檐部为四八举;平均后檐为五四举,前檐为五三举。故前后檐不施飞子。总体举架平缓。
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七佛殿北侧,大雄宝殿东侧。与七佛殿紧密相连,为二进院落的东配殿。与慈氏殿、地藏十王殿为同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即悬山顶式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坐东向西。殿内前后檐铺作按其位置共四种:卜前檐柱头铺作、前檐补间铺作、后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但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二种:前檐铺作均为四铺作里外并一抄,计心造;后檐为斗口跳。该梁架为厅堂式四架椽屋搭牵,三椽伏用三柱,为早期的元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脊部六三举,前檐部为四举,后檐部为三四举;平均后檐为五三举,前檐为四九举。故前后檐不施飞子。从实测结果来看前檐两角柱无升起。斗拱高与檐柱高之比为1:3.2。柱头卷刹圆润,为早期风格。
七佛殿
七佛殿为面阔五间,进深四极的悬山顶建筑,坐东向西,与观音殿紧密相连,为二进院落的东配殿。与慈氏殿、地藏十王殿为同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即悬山顶式元代建筑。整体建筑风格同地藏十王殿相同。七佛殿(阁)位于西轴线上最北端,与毗卢殿相邻。是香严寺唯一的二层建筑结构。总高10.4米。七佛殿创建年代不祥,明嘉靖四十年即公元1561年,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屡有重修或维修。一层为三间砖包土窑,前檐设廊。二层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木构建筑。为明代建筑,该大殿二层的泥塑和彩画保存的非常丰富,是全寺内保存艺术作品最多的大殿。尤以东山墙上的彩画和壁画最为突出。其壁画为佛教人物和山水的水墨画。明代泥塑是大殿的又一特色。共计七尊,但佛首全被盗窃。佛像的服饰华丽,衣纹雕饰流畅、飘逸。佛颈项土的缨路雕刻的异常精制。
藏经殿
藏经殿位于西轴线上最南端,大雄宝殿西侧。由于无文字记载可考,其建筑的确切年代不祥。但从其建筑规制上和寺内相同建筑考察分析,应为明代作品无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柱头卷刹为锛砍而成,是明清时期惯用的手法。大殿的柱头科、平身科斗拱均为单翘三踩斗拱一种形式。麻叶头、蚂蚱头均为清代通用做法。从斗拱的形制、尺寸来分析,与清《营造则例》几近相同。该梁架为六架前廊式,为明代建筑常用的梁架结构。脊部七八举,前檐为四六举,后檐为四五举;总举高2.39米均为六二举。因此,前后檐不施飞子。其脊部举为该寺内最大的脊部举。斗拱高与檐柱高之比为1:3。由以上分析可知:梁架结构为明代遗构无疑。檐椽,采用少见的方椽。
柳林县香严寺历史
据原嵌筑在藏经典壁上石碣载:“唐皇诏尉迟敬德令寺僧化布施置水平地敕建香严寺”;据嘉庆十六年(1811)版的《永宁州志﹒寺庙篇》载:“……香严寺在州西六十里,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赐香严,改名阁则寺……”;据乾隆版《汾州俯志》、光绪版《永宁州志》载:“香严寺在州西六十里。唐贞元中赐额,金正龙、大定间、重修有碑”。可见,香严寺创于唐代,宋元后世屡有修茸,尤其是明代时期。寺后原有万佛宝塔,建于元中统年间(l260-1264),时称千佛宝塔,塔径5米,平面呈6角形,实心砌体,分3层,每层周布满小券洞,置佛像。明景泰三年(1450)重修寺后千佛塔。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柳林,将万佛塔拆毁改建为碉堡。从此,万佛塔荡然无存。1973年,柳林县革委会决定修建县招待所,其选址在香严寺山门前的山坡上,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由下至上修4层80孔窑洞;1975年,“五七干校”设在香严寺,后改为县委党校,将殿堂辟为教室、宿舍,并对格扇进行了改装。
柳林县香严寺地址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薛家湾路柳林贺昌香严水岸小区南侧约200米
寺庙信息网 » 山西吕梁市柳林县香严寺(香严院)(阁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