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孝义市临黄塔(舍利寺)
孝义市临黄塔又名释迦牟尼文佛舍利塔、阿育王塔,位于山西吕梁市孝义市大孝堡乡大孝堡村,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后又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大元元统元年(1333年),明崇侦九年(1636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进行过四次大的修缮活动,民国25年(1936)《临黄塔舍利寺院知华戒坛冈戒录》记,清雍正十年(173立年)住持了禅惑司十二年因缘经义,童新慧训塔式,遂募款重建,即成今存造型,2004年被列为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黄塔建筑布局
临黄塔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塔身平面八角,塔体分八级,其形制上细下粗,高20米,周长10米,一层塔身高3米,最下端为石砌基础,磨砖对缝,平整无隙,檐部各转角处,砌有垂莲图花柱,花板砖雕。二至七层槽部结构与第一层基本相同。檐下八面均为16朵蚂蚱头斗拱,且无补间铺作,二至六层各面,均嵌镶砖雕边框与砖摊档书。其字样从一层始,逐层分别为 “释迦牟尼如来舍利支提”、“皇 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直冲霄汉”、“佛制底”、“宰诸波”。第八层砌乡球眼砖雕,塔顶调桶红色卷云纹琉璃脊瓦贴砌。中莲花绣柱上安一珠状物。其造型与省内其它五处同类型塔有明显不同,其塔座落在地宫之上,塔身呈白色,显得宁静素雅,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塔底有舍利子。据原寺院石碑记称,塔下有地宫,宫中童莲花石,石下三底座伺有石匣一函,为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御赐,匣分棺椁两层,里层金棺、长二寸、宽一寸,贮存镇石五枚,舍利子一粒,外以银椁裹之,舍利大小如豆,呈白色。
因塔底有舍利子,临黄塔顶不定期放光,塔周百姓,古今见者,为数甚多。据清光绪六年县志载,原中阳十景中没有舍利流光,后因多人见临黄塔舍利放光,原中阳十景增添为十四景,所增四景为“舍利流光”、 “尉河温泉”、“卧龙古松”“庞沟石泉”,县志中并绘有舍利寺临黄塔全景图,图有解说:“曰、在县东大村临黄塔底,其窑一孔,内藏舍利子,往往夜间放光,或灯、或火、或烟,明澈寺内如昼,移时始末,村人往往见之”。而现代人见过者亦有人在。
舍利寺
舍利寺又称舍利律院,座北面南,布局弃整,舍利寺早有僧人在寺念经说法、传道。清乾隆三年 (1738)并垣(今太原市)北十方禅院(即千寿寺),律宗僧人卓锡该市后,三年上度开山受戒,遂成为晋申一代法苑名刹。由于战火的洗劫和文革期间人为的破坏,故舍利寺院成为废墟一片,仅存千年古塔一座。加之风雨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塔身倾斜,残损。
孝义市临黄塔地址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大孝堡乡大孝堡村
寺庙信息网 » 山西吕梁市孝义市临黄塔(舍利寺)